简评塞拉利尼的转基因新“成果”


简评塞拉利尼的转基因新“成果”
2014-07-03 作者: 姜韬 | 标签: 姜韬
转自基因农业网
 
提要:与以往塞拉利尼那些“惊人”论文一样,这次他的“研究”依然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只能继续充当反转谣言的佐料。

文/姜韬(作者系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近日见到反转群体又在网络上炒作塞拉利尼“修改重发”的一篇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导致大鼠肿瘤的论文。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这篇重新发表的文章毫无新意,统计样本的数量和主要结果依然完全来自上次被撤销的文章;且对关键的缺陷毫无修正和纠正,这对于上次同行科学家的全面批评和否定性结论没有任何影响。

这篇文献发在《欧洲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杂志上。这本杂志比上次撤销他文章的那本杂志《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影响更低,是1989年创刊的德国杂志,后改为英文,没有被SCI收录,影响因子不会超过3 ,权威生物技术数据库,如 Pubmed没有收录。

正如我曾经质疑上次发表时和撤稿时的同行评议的严肃性,这次是否经过了严肃严格的同行评议我同样质疑。要知道如果审稿人是严谨的科学家,必然质疑塞拉利尼文章为何不提及已经有定论的草甘膦毒理学研究的结论,任何新的研究都不应无视已有的科学进展和实验结果,这是实验科学家的基本研究规范。

我们还可以结合不久前他发在《环境毒理药理学》的一篇关于草甘膦对大鼠生殖细胞发育是否造成影响的文章,以及上面提及的早先被撤掉的、关于抗草甘膦玉米致癌性研究的那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类实验,通常规范要求样本量是50以上。统计学上30以上才可以保证随机抽样后的无偏性。50是确保抽样的非完全随机的后果也可以尽量被消除。

而塞拉利尼似乎没有给予认真对待,其实验在样本数量上都是不合要求的。比如:大鼠饮用草甘膦水溶液后导致芳香化酶升高的实验里,对照是15只,而实验组是总共15只,其中还有要做组织切片的,因此用于芳香化酶定量分析的样本太少。

这篇文章的基本“逻辑”是:草甘膦导致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中的芳香化酶升高,因此导致雄性/雌性激素转换改变,故而影响到精子的发育。但这项研究的缺陷很多:精子发育是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激素的调控更是个多通路的促进/拮抗过程。即使实验表明草甘膦会使芳香化酶表达量提高,也不必然表明某对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水平有改变,更不表明如此就影响了精子的发育;实验设计和对结果的解释,也有诸多问题:

1.其试验用草甘膦溶液的浓度是0.5%。但草甘膦水溶性很好,稍微清洗,作物残留量就会远远低于所谓0.5%的水平;
2.草甘膦如何造成芳香化酶水平提高?既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影响了基因表达调控,也没有体外实验表明草甘膦会直接活化芳香化酶;
3.芳香化酶水平变化直接导致激素失调缺乏体内生物学证据;
4.芳香化酶水平升高会导致精子发育出现问题没有其他佐证,等等。

因此尽管表面看塞拉利尼的实验涉及分子水平,但关键证据缺乏,实质还不过是两个现象之间试图做关联。都是缺乏揭示机制的直接证据,是很弱的结果——而实际上,塞拉利尼的研究经费有320万欧元,有足够条件可以建立直接测定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方法而给出直接结果,同时全面提升其实验室的水平,而不是发表这类低水平的仅仅是草甘膦与大鼠生理变化的关联性的文章。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草甘膦是常用的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都在使用的。通过质疑草甘膦毒理学结论来间接反转,真是难为塞拉利尼了。

说实话,我几乎不看这些既无美感更无科学价值的文章,很是浪费时间;之前我已经公开表示过,严肃的科学家不屑反转实验,原因是:

第一,所有反转实验都不过是在科学共同体已经做过的实验框架内设计和炮制的,他们没有能够提出科学界已有成果的不足或缺陷,没有能够否定已有成果(比如:草甘膦的毒理学实验的结论),方法和思路上更没有任何超越;
第二,其实验精度和广度都远远低于已有成果并且有严重缺陷和不可重复(参见杨晓光研究组的文章:Long-term toxicity study on transgenic rice with Cry1Ac and sck gen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3007102),要知道塞拉利尼上次文章发表,被撤销,再到现在换个杂志重新发表期间,吃转基因饲料成长的小白鼠已经正常的生活过超过10代了。 
第三,所谓“惊人发现”没有一个有下文的——因为没有分子机制的支持,也没能与其他科学成果相互印证, 否则我们会看到伟大的成果了;
第四,目前为止,反转实验都违背实验科学的根本法则:相似的条件应当获得相同的结果。这是由物理学定律的对称性所规定的。反转研究者们是不是应该先提高基本科学素质再设计实验啊。

塞拉利尼正是热衷于做反转“实验”的科学家中的典型。与以往塞拉利尼那些“惊人”论文一样,这次他的“研究”依然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只能继续充当反转谣言的佐料。而转基因的安全性与生命科学的其他进展和实践,特别是更加积极的转基因动物成果相互印证:转基因技术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还要安全可控。在面对所谓“转基因具有不确定性”的含糊说法时,不要忘记我们对于转基因认识的那些确定性。建议广大公众,不必在关注这些反转实验上浪费时间,要相信转基因的安全性首先是科学家和各国政府,联合国各相关机构全面有序的在监控和把握的。

(补充:另据有关报道,《欧洲环境科学》杂志决定发表这篇文章时没有对该论文做科学的同行评议,理由是因为最后最初发表和决定撤销论文的该论文的《食品与化学毒理学》已经做过同行评议了。意思是肯定原来的同行评议而否定后来的撤稿决定,这个荒唐现象早有伏笔,笔者在前面接受采访时曾经有过明确表示(指《姜韬:撤稿也要遵循同行评议》一文)。可以预计,我们最鲜明反对不严谨的反转实验的欧洲科学家同行们肯定会对此做出鲜明的回应的,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来反转实验及相关杂志的举动不只是作料而且难免落为闹剧了。我们相信这一切最终必定会予以澄清。)
来源:基因农业网
原文网址
http://www.agrogene.cn/info-1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