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林毅夫教授给银行算的账


32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林毅夫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对话:中国的奇迹”分论坛上表示,从2008年到2010年,虽然政府讲的投资是4万亿,但实际投资是30万亿,超过整个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银行管理体制里面有一个很不合理的规定。

 

于是,林教授给银行的这种不合理行为算了两笔账。第一笔,存、贷款泡沫账。如果一个项目已经得到银行的批准和贷款,这个项目是1亿元,那么,银行从贷款批准的第一天起就把1亿元都给到企业的账上。由于企业第一年可能只用2500万,那么,剩余的7500万,就只能存放在银行,贷款变成了存款,存款又可以变成贷款了。自然,“4万亿”也就会演变成“30万亿”了,存款也好,贷款也罢、投资也行,出现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4万亿投资能够引发房价那么大幅度的上涨,使地方政府增加那么多的负债,也就是银行以不合理行为推动资金空转的结果。

 

第二笔账,融资贵账。在国外,贷款1亿,第一年用2500万,另外的7500万只是一个授信,只要交0.25或者是0.3个百分点的利息做承诺费。而在国内,贷款1亿,第一年用2500万,却要按照1亿的贷款交7%8%的利息,折算到一年中,这些钱的利息实际就相当于20%30%了。如果再加上银行通过其他手段附加到贷款账上的成本,企业贷款的成本到底有多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不是林教授的指点迷津,绝大多数人是很难算清楚银行的这本弯弯绕账的,也是只能看表面、而看不到银行不合理管理行为本质的。只是不知道,几大国有银行在上市时都借口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理念,拒绝了国内投资者参与股改的要求,而将股权让给了国外投资者、将利益让给了国外投资者,为什么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却一点也没有被引入,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很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呢?如果也能象国外银行一样,以授信的方式给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企业的融资负担是否能够低得多、走出困境的难度也要小得多呢?所谓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其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就算银行放给企业的钱,可以一次性用掉,银行也是不会让企业轻而易举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凡是分步使用资金的企业,银行就在政策上放“宽”一些,凡是不能分步使用资金的,银行就在政策上“严”一点,给企业提出了贷款保证金的条件,要求银行按贷款金额的一半提供保证金并存放在银行。那么,利息也就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了。1亿元的贷款,原本一年只要支付78百万的利息,实际却要承担1500万以上的利息,这还不包括银行通过其他手段向企业收取的费用。如此一来,有几家企业还能承受。

 

都说银行也是企业,也是市场主体之一,但是,从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上,却怎么也看不到企业的影子,而是政府,亦即想出台什么政策就出台什么政策,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完全不需要考虑其他市场主体的感受,也不要考虑市场规则。在这一领域,所谓市场公平,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林毅夫教授反复强调,中国至少还有20年的投资拉动机会,如果银行的管理体制不改革、不调整,经营理念不改变,投资拉动的机会会更多。但是,实体经济可能就会全面崩溃了。孰轻孰重,应当不难判别。

 

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260家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500强的40.6%,但净利润仅占500强的19.3%。相反,五大国有银行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5.9%,净利润占比却高达35.7%。从这一组数据中也不难看出,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有多高。而这些利润来自何处,难道不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经营行为有关吗?

 

事实上,林毅夫教授的账已经算得非常清楚,只是这本账是否能够让管理层看清楚呢?管理层是否能够真正看清楚这本账中的问题所在、症结所在、风险所在呢,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越来越弱,什么创新,什么转型,什么经济结构调整,都有可能是一句空话。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决策层的关注,许多政策也开始朝着如何改变银行的经营思维方向转变。核心在于,还是要加大改革力度,把打破垄断作为改变金融管理行为、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最根本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