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物与场的不同 ——《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一一
10.认清物与场的不同
物具有广泛性、可靠性、可见性和移动性,物是永恒的、不可灭的。场是物所携带的、发向四周的属性。人在生活中把能看见和能摸到的称为东西。若以可看可摸的标准来衡量,在宇宙空间里,只有物与场两大类东西。空间既不能摸也不能看,是虚空的概念,时间仅仅是对运动过程的一种丈量概念。
每一个人都要清清楚楚地明白:物是物,场是场;场不是物,物不是场;场变不成物,物变不成场。如果明白这个简单道理,就相当于是打了西方科学一记耳光。因为,光是场,电子是物,光变不成电子,电子也变不成光。光是场,不是粒,电子是粒,不是场。这记耳光有多重呢?足以把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革命性理论打翻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到这一天,人类的智慧将跃上新台阶。
物与场是不可分离的两种东西,同时物和场又有本质的不同。物能独立存在,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和电量;而场不能独立存在,不占有空间,是一种不具有质量和电量的虚空。场和物是统一在一起的,物占有一定空间,这一空间是不能由其他物去占有的。但是在同一空间里可以同时存在许多场,不只是场与场可以共处同一空间,而且物与场也可以彼此共容。物是占据空间的,当空间装满物时,人体挤不进去,这就是所谓的“物”能摸得着的原因。
场与场作用表现为力,力的本质是隔空作用,不需要物与物的接触,更不需要由物来传递。场不能单独存在,必依附于物,所以场与场的作用会体现在场所依附的物体上。星球与星球作用是宇宙中的典型状态,电子与周围电场的作用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典型状态,只是人对这种状态不甚理解。
对于什么是物,人类仍需努力。什么是物?伟人列宁(1870--1924)说:“物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我们的感觉包括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触摸到的东西是物,听到分子振动是物,尝到离子味道是物,嗅到分子气味是物,看到反光物体是物。如此说来,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是物。这样说大致上是对的,但并不完全。正是有这么一点儿不完全,暴露出人在认识上有大漏洞。例如,我们能感觉到“划过一道闪光”,光直接进到我们眼睛里能被看到,光是物吗?显然不是,肯定不是!光是频率很窄的一段电磁波,电磁波是交替变化的电磁场,场不是物。这就是说,在场中有很少一点特定的场能被我们感觉,这点特定的场就不是物,这就是人在认识上的大漏洞。为什么说这是大漏洞呢?
尽管光是很少一点特定的电磁场,但光对人类的影响是全面的。地球被光照射才会有人类,有了光人才能看到这个世界,有了看人才会进化出有语言,有了光人类才会有思想、有智慧。有了光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五彩纷呈。然而,对于光,西方科学几百年来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光子说、波粒二相性说、动量说等等都是对光的错误认识,这样看来,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究竟有多大?不理解光速与物速的差别搞出了狭义相对论,混淆了质量与能量的差别;不理解光与引力场的关系搞出了广义相对论;不理解光的离散原因搞出了量子论;不理解光是电子振动的产物搞出了量子力学。按照这些不理解西方科学在整个20世纪建成了庞大的现代科学大厦,当纠正错误后,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会轰然倒塌,漏洞就是这么大!
光是场的一种特殊状态,人借助于光才能看到物,没有光的世界就是既寒冷又黑暗的世界,就是死气沉沉的世界。人在认识世界时,面临着光与物的纠缠状态,这一纠缠状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大、最难、最重要的坎儿。首先要认清物与场的客观存在,其次要分清物与场的差别,这样人才能解惑。列宁认识物有缺憾是历史局限,爱因斯坦相对论栽跟斗是投机心态,西方科学走向败局是迷信数学的必然结果,他们都被挡在了物与场这道坎儿面前。场是客观存在,别把场说成是特殊的物;光可以是“子”,但永远不是“粒”;粒子物理学中搞出了大量的力的传递子,那些都是对场作用的否定,是主观造出来的。
以物和力看世界那是动物的传统习惯,以物和场看世界那才是人的智慧。这样看,过物与场这道坎是西方科学及全人类的必修课。
认清电场与引力场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电场是环形的闭合场。环形电场可以有两个方向,所以有正电场、负电场、平衡电场三种状态。在原子中,原子核内有超高速运动的电子(β射线是证明),在核外适当距离形成涡旋场,正是这种涡旋场规律造成电子在原子表面的特殊运动。正是电场的双向性,才会有场感应,才会有垂直的磁场,这就是电磁波产生的原因,这就是有光的根源。光与原子外围电子的纠缠,是这个世界既复杂又稳定(光谱是证明)的原因。
引力场是发散场,不会闭合,所以永远是单方向。只有吸引没有排斥,只有叠加没有抵消,所以引力场与电场不同,没有平衡状态。因此,引力场也不会有场感应,所以不会有引力波,更不可能有引力子。另外。电场与引力场大小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相差甚远,电场有抵消,引力场只有叠加,因此两种场的差别使其没有纠缠。
可以说,人类认清物与场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本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