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FACE OF USERS’大数据时代的用户端


  INTERFACE OF USERS'大数据时代的用户端

  Mason

  KEY WORD:

  随着工作和的生活时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再加上往往我们需要面对多项事程的同时进行,以及手机、电脑终端上一系列社交媒体在用户的粘性运作表现,使得我们感觉到自身的时间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的时间状态下,我们处于面临着混乱的多项事务未完成的情形下,由此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抵触从而难以步入当下事务的解决进程中。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对诸多事务未来的完全不可预期的感受,已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

  经常,我们打开手机、电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们不固定地、频繁地刷新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我们到应用商店里下载几个新的APP来消磨时间,事后却发现自己原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我们完全迷失在了这个看似精彩的屏幕世界;我们打开了互联网的窗子,却关上了现实中的门。

  2013年8月2日晚,我看到了一款屏幕解锁的应用:魅锁(一款个性化的屏幕锁应用)。然后我想到其实这个方法如果能用在起床闹铃上也绝对会火,当时已经有一些闹铃应用用到了简单的小游戏来停止音乐,不过我的预想是可以参照到另一款闹钟的创意理念MISSO米索射击闹钟(起床闹铃响了,你必须拿起激光手枪开始射击远处的靶子,当你命中红心,铃声才会停止,绝对的贪睡杀手),也就是我们需要最够的专注才能解锁闹铃,届时你也就睡意全无。

  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就开始架构一个概念:全民时间管理。

  起初是我只是想到现有的闹铃应用的一个缺陷,就是在节假日(不用上班、上学的时候)没有优化到让闹铃推迟2个小时或取消。

  然后我认为:假如用户都可以依照一个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Timeline),将解决很多问题:把我们闹钟混乱存在的一系列未尽事宜罗列到一个安全的、条理的管理体系中,将使得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应对当前的事情,并给我们一种可预期感。我描述为:运筹帷幄的感觉。

  无论任何事务中都存在着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用户),时间是唯一一个具有连续性且可以无障碍运行在个人设备(手机)上的要素,所以时间是统筹各个事项的最佳索引。

  将繁杂的事项罗列、归类到自主且连续运行的时间索引中,可使绝大部分的事项变得具有可预期性、并可引导用户提前准备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而诸多事项的解决本身就是一个使人更有幸福感的东西。

  一个被全民应用的日程软件,将带来什么呢?

  举例一:天气预报某用户所在地区七日后出现较大幅度降温,时间管理软件将提醒用户准备衣物,该用户将所需发布之后,经基于用户尺码、偏好筛选之后,备选项呈现;而后,最适合的衣物在降温前到达用户手中。

  举例二:某用户发布其订婚信息……用户最喜欢的婚纱在最合适的时间送达。

  举例三:中午午饭时间,某用户发布就餐需求信息(基于LBS)……最适合的餐馆路线呈现(含行驶或打车方案)。

  如何保证三个例子中提到的“最适合”呢?我们定位时间管理软件为用户与大数据(文中,大数据泛指互联网信息)的接口与信息触达层(用户所需信息也排列呈现在用户的Timeline上),那,怎么实现就麻烦技术员了。让准确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抵达。

  另外,我们需要掌握用户的喜好信息吗?用户如果完全按照日程规划来做事,是否太有束缚感?假如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备选方案与执行计划,那是否将会构成对用户自由意志的侵犯?

  这时,Timeline(用户时间轴)已无法将上述功能定义准确。

  2014年中旬,我引入下一个名词:Interface of users'。

  User Interface(UI),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范畴于每一款APP都必须要考虑的操作方便、界面友好、风格匹配……我想,Interface更适用于大数据和用户的接口,存在于用户设备上。

  这个概念更直观的表现为:将准确的用户所需的信息按照用户的时间安排呈现在用户面前。未来的数据一定足够庞大、混乱,但用户需要面对的,只是他们需要的东西,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想到这一点,得益于之间读到的一篇文章《搜索引擎已经不是谷歌想要的了》,文意含: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基于一系列情景分析预知用户需求。这和用Timeline帮助用户进行事程管理是有想通之处的,都着眼于用户的全盘掌控,使得用户设备升级成为一个全能的用户助手。

  那么,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解释如下:用户的喜好、需求信息将仅存在于用户的个人设备上,任何企业都无权对用户进行任何方式的监控;用户按照其设定的规划来做事,其实更有益于在事件中个人实现感的获得,前提是我们将用户放在主体位置,基于用户的现状及时调整备选方案。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已经部分解决了关于用户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认为,定义大数据为存在于服务器上的海量数据,这本身就是偏驳的,因为它真正的威力在于在个体用户的层面上帮助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依照现有的定义,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用户需求信息、购买记录、联系方式等,成为了精准营销的工具。

  拿一个我经常举到的例子来比喻:大数据好比是水库里的水,它可与用来灌溉每一棵麦苗,同样也能冲毁千亩良田。假如我们将重点定位在水库里的水上,它威力巨大;但如果我们把工程的重点放点挖水坝下的渠道的话,每一亩麦苗都将获益。

  有人可能会质疑:目前大数据都是孤岛化存在的,就像是星罗存在着的小水塘,根本无法获得一座水库的动能?是的,按照第一种思维的话,确实是这样,水需要首先集中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但换到第二种思维的话,挖沟渠而已,水为什么要集中呢?更何况,互联网的渠道的开发仅仅是一个链接而已;互联网思维里的地球村表示全球都密集到这个地步,小水塘的界限,还存在吗?

  同样,我们为了防止水库里的水突然决堤,最好的办法,就是为里面存在着的能力找到一个出口;当水被以灌溉只用流泻到上千亩的良田中,它冲毁村庄的能力已经消失了。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担心数据在服务器上会不被监控地被恶意使用,最佳的解决方案反而是挖好渠道。疏优于堵,正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我们需要为用户准备好的是两样东西:1、ON\OFF(阀门);2、Interface(通道)。

  FREE模式的告别

  FREE(免费模式)直到现在还作为众多企业快速扩张的指导方案,他们明白,即使现在不能从用户那里赚到钱,但用户是有未来价值可以兑现的(抛开免费模式中的广告价值后文详述)。例如淘宝,用免费模式跑马圈地,当获取到足够的用户基数时推出竞价排名(注:笔者无意抹黑淘宝,仅阐述事实,另一方面,竞价排名的收费可以让真正有大局观,真正能做生意赚钱的卖家脱颖而出,使得买家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在正向发展且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属于模式之殇,非淘宝之过)。

  也许正是经济的发展使然,我们必须要走这段弯路;不过,是时候应该绕回来了。免费模式帮助企业在段时间内占领市场,然后一个必然的现象愈演愈烈,VC\PE(风险投资)、用户未来价值、IPO(首轮公开募股)这三个词之间的循环关系,使得最终承担未来价值泡沫的风险回到了股民身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把IPO当做是运营成功的衡量标准,因为终于有更傻、更愿意等待的人来接盘了。

  在这个荒唐的环路中,用户似乎是这个收益者。我们享受便利的时候就要容忍广告信息的袭扰,这貌似是一个公平的交易。对一部分人来讲是的,他们时间充裕,愿意容忍繁杂的广告(因为用户数据不充分,精准营销并未能使用户接触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广告信息,这点从广告效用上是可以看出来的);同样,有另一部分说绝不的人,开始尝试付费去除广告。

  乍一看局面还算正常,免费模式进来的用户还是会在未来还清他们所欠的费用,即使出钱的人是可爱的广告商。其实不然,精准营销也已经岌岌可危……

  精准营销的末路

  上文已经提到过,大数据目前并不能为精准营销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基础,因为它还没有转型到以用户为根本(即,研究的主体还是水库里的水)。

  比如说:我在淘宝上买了一颗白菜,然后,精准营销根据抓取到的购买信息向我推荐了什么圆筒长白菜、小白菜、无公害白菜、非转基因白菜……这不仅是在打扰我,更是在给我添堵。因为也有可能我这次购买并不如意;而情况是,我花大价钱买了个差的,然后你又带我回去看更便宜的成心气我。

  为什么不能向我推荐一把菜刀呢?

  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但目前我们却不能做到。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会怎么吃、在什么时间吃,也不知道我家旧的菜刀用多久了、是不是要换……

  当然,危机总是伴随着新生。

  因为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概念是:把合适的产品与最需要的用户对接起来。

  反“用户粘性”

  在大数据时代前夕,我们考虑这个问题还不晚:当用户与需求信息已经可以正确匹配了,那粘性还有什么用?当然,它表示你的软件不错,界面友好,除了可以作为一个用户评分之外,它的营销价值其实已经失去了。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们帮助用户整理时间碎片,娱乐的时候就尽情娱乐,时间上就必须有所限制与规划。

  表面上看,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似乎是没来由的,并将完成颠覆我们的现有模式;其实其根本在于用户地位的转变,是的,如果大数据服务于全民,它就是有这个能量。

  Interface of users'

  我经常形象地将其比作一个懂得沉默的具有用户初步判断力与价值取向的全能助手。为更方便地描述,引入2013年想到的一个概念UPBS(User personality\plan based system基于用户个性化、用户计划的系统)。我想,未来的Interface或将不再仅属于APP,而是归属于一体化用户系统。

  正是这个系统,作为用户与大数据的连接层,使得准确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

  基于此:用户即可专注于当下的事务,同时兼顾到整体的进展;可预期,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是幸福感的开始。时间管理的入口,正是在于对当下的把握,在于帮助用户离开对屏幕的依赖去面对真正的生活。因为用户关注的东西,在恰当的时间自会出现。

  加油,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