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之郎”最初的电视广告还算不错,给人的感觉清新自然,青春、纯情,还带有一点温馨浪漫和朦胧情愫。因此,“喜之郎”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应该说,“喜之郎”的这个定位是非常成功的,在取得良好市场效果的同时,也赢得了不错的品牌形象。
但是,到了2002年,“喜之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请那英做形象代言人!
对于这个广告的感觉,借用一个朋友的话:“扮可爱,好恶心。”尤其是当那英说出那句“真的喜欢你——喜之郎cici”的广告语时,我真像吃了一只苍蝇,浑身不爽。
那么,“喜之郎”为什么要请那英做形象代言人呢?
据说,“喜之郎”做过一个市场调查后发现,不仅20岁左右的花季少女喜欢“喜之郎”,许多30岁左右的少妇也喜欢。
这一发现让“喜之郎”大喜,并决定进一步开发“少妇”这个市场空间。于是,那英就进入了“喜之郎”的视野。
但“喜之郎”的这一举措,却至少存在三大“败笔”。
“败笔”之一:忽视少妇的心理
少妇们喜欢“喜之郎”,为她们找一个形象代言人,从逻辑上讲没错。但“喜之郎”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少妇们的心理。
女人们大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韶华已逝,总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而且,她们还有一种怀旧心理,怀念过去心中的那种朦胧感觉。而“喜之郎”最初的定位,正好让她们有了这种寄托。
我的表嫂今年32岁,已做了“喜之郎”3年的消费者。而她现在的反应却是:“他们怎么请那英作广告?太恶心人了!我现在一看到这个广告就换台,一看到‘喜之郎’就难受!”
我明白表嫂这类少妇的心情:以前,她们吃“喜之郎”时,会感觉到自己依然年轻,那种朦胧的情愫依然荡漾在心中;而今,她们一看到“喜之郎”就感觉到自己青春不再,纯情浪漫已是明日黄花。她们怎能不难受呢?
现代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消费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说白了就是一种愉悦消费。现在,这种愉悦感没了,消费者还愿意掏腰包吗?
别的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表嫂已不再吃“喜之郎”了。
“败笔”之二:忽视品牌整体形象
对企业来说,树立品牌已很不容易,而维护品牌比树立品牌还要难。这20多年里,中国有多少盛名夭折的品牌!这说明我们不是不会树立品牌,而是不会维护品牌。
许多品牌的夭折,一个本质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急功近利:发现一个新的赚钱机会,就想方设法去抓,而不管它是不是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品牌的整体形象,会不会与其原先的市场定位发生矛盾。而“喜之郎”现在就又犯了这个毛病。
其实,“喜之郎”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家都钟情于其广告所塑造的纯情、健康、浪漫的青春形象;也正是因为当初的这个准确“定位”,“喜之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而年龄和经历都与此极不相称的那英,根本就不适合“代言”这样的形象——尽管她的名气很大。
请那英做形象代言人,对于喜之郎原有的消费群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闹不好,少妇这个“新”市场没抓到,原来的市场也给丢了。
“败笔”之三:忽视明星的负面效应
明星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而那英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以她“代言”,对品牌形象是提升还是降低,真不好说。
更重要的是,“喜之郎”在宣传方面多年来一直走的是非明星路线,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条路线是成功的。现在,“喜之郎”舍弃成功的路线,而选择冒险,勇气固然可嘉,但可能要给人留下有勇无谋的印象了。何况,请明星的价钱自然不菲。对一个企业来说,应该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既然能够而且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要去当冤大头?
2011年初,那英在微博炫耀忘带演出服,由警车开道返回取衣服,并感叹“交警这时不用啥时用”。这条微博刚一发出就引发网友的不满。面对众多网友质疑,那英在博文中爆出粗口。那英对网友的质疑评论表示不满,她又发了一条微博:“别tm以为我烂用交警特权!几条马路都管制!靠!你鸭试试啊!”自以为是名人,滥用权力还爆粗口骂人,一向心直口快的那英,大爆粗口让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后面无奈选择道歉。
互联网思维“肆掠”的今天,大家都在谈要直击客户的“痛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过,喜之郎只是带给消费者“痛”,却没有找到真正的“痛点”。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