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以前的数百年间,广州一直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无可争议的中心,外地人是这么认为,广州人更是心安理得地这么认为。华南王这顶帽子,广州人戴得太久,他们不想甚至没有想过要让给别人。然而,让广州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是,1978年以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向这顶帽子发起了最强有力的挑战。这个小渔村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深圳特区。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只因为小平同志所画的一个圈,而开始了命运上质的飞跃。20年间,她的经济始终以40%以上的速度递进,曾经的小渔村一转眼变成了中国发展水平最高,人民最富裕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而90年代中后期的广州却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地位,城市破败不堪,企业限入困境,财政入不敷出……广州的萧条与珠三角整体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广州似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当深圳在炫耀他们的康佳、创维、华为、中兴时,广州人苦叹:我们拿什么炫耀?小吃?美食?诚然广州已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消费城市。此时的广州人已感到,他们头顶上的华南王的帽子已摇摇欲坠。于是广州人沉默了,不在沉默中死忘,就在沉默中爆发。广州人在自我反思后,选择了爆发。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广州人摒弃了一切是是非非,静下心来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蓄积后劲:反思、醒悟、改革、阵痛、弃旧、扬新……经历过一系列艰难的阵痛后,广州终于迎来了曙光,广州石化、广钢、珠江啤酒、广船等等一大批老企业经过改制焕发了青春;经过整治后的投资环境吸引来了安利、本田、宝洁、日产等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广交会的规模也越开越大,经济增长的爆发力日益显现,2003年广州的GDP已接近北京。而随着南沙的开发,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广州腾飞已成事实,广州也日益显现出中国经济第二城的气质。而此时的深圳却陷入“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困惑中,特区不特,政策优势荡然无存。但是,凭借现有的经济基础、灵活的机制和毗临香港的优势,深圳显然不会放弃对“华南王”位置的追求。深圳正在努力寻找“突破自己”的发力点。
经济发展纪要之广东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