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到今天为何再次陷入困境?


 国企改革到今天为何再次陷入困境?

-----一些朋友们围绕今天武钢的实际而发表的见解!

汪华斌

今天中午几个朋友又谈论起了武钢,说武钢这次起死回生估计相当困难;因为今天的武钢与改革前陷入困境的武钢存在本质的不同。那时的武钢是设备与技术落后,所以产品是傻、大、粗;正因为如此,所以产品没有竞争力而使企业陷入困境。而现在是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产品依然还是没有竞争力;因为我们的更新换代过程被腐败分子简化了,所以任何效益都进了腐败分子的腰包。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武钢表面上是设备与技术现代化;而实际却是人无积极性,设备与技术后继无力;再加上流动资金短缺,所以想脱困竟然还找不到方向。因为现在的武钢表面上很高大,实际内部早就被腐败分子蛀空了。所以现在的武钢别说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就是垄断国内市场都没有能力。

我们知道中国的国企应该是中国特色,而且还是最有潜力的经济实体;因为中国具有举国体制来发展经济的能力,所以任何国企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上的最强经济实体。然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使国企不仅没有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反而成为腐败分子高发的舞台。因为国企的腐败分子并不是职业经理人,所以他们搞垮国企竟然还没有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国企高管通过改革的唯一共同奋斗就是他们自己先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具有政府官员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将国企改革成为自己任人唯亲的舞台;看今天的国企有谁是自由化竞争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学者,全部是由高管们自己任人唯亲的结果。除此之外,高管们还通过利益链建立自己的家族经济联系体;从而使国企不仅没有人创造价值,反而暗地里全方位的途径在输送价值。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下,再有活力的国企也会陷入困境了。正是在这样的特色下,一个能进世界500强的武钢竟然面临破产的地步。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国企改革,那时是因为社会原因而大肆收集国企的利税;如 1979年国家财政预算用于粮食涨价的资金是30多亿元,最后执行的结果是130多亿;而当年用于对越战争的费用70多亿,结果出现170亿元的财政赤字;用完了历年财政结余80亿元,还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90亿元。再加上当年大规模的政治平反之外还伴随大量的经济补偿政策,所以补发工资和给退出政治权力中心的人的高额补偿;结果带来了当年全国性的官员购车、出国考查、大建“楼堂馆所”和政府高消费的风潮。更重要的是在财政不堪重负之下,1980年代的政府机构竟然急剧膨胀;党政官员数量上翻了一番。由于财政出现连年赤字,官僚精英群体对财政资金的需要急剧上升;结果中央财政实际上把国有企业继续当做提款机使用。结果是不恰当和过分地提取了企业财力,使得国有企业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眼睁睁地看着毫无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积累的所谓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蓬勃发展起来;逐步蚕食掉自己的市场份额,普遍地陷入困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企竟然是通过下岗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这就是我们当年国企8000多万人下岗的原因。

当进入到新世纪后,国企普遍复苏;然而没有任何国企的高管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竟然千篇一律地对外投资来扩大规模;于是在膨胀式的不规则发展中,国企高管首先将自己的收入水平与国际接轨了。因为我们的国企并没有在体制上改变什么,反而是成为官员安排的一个重要舞台。在这样的中国特色下,国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到参与国际竞争就交学费,所以改革后的国企竟然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内市场的垄断者。在这样的垄断环境下,腐败越来越疯狂;结果国企的腐败成为了世界上的唯一特色,因为只有改革后的国企才能有这么多的腐败。腐败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国有资产流失,更是国企的竞争力越来越小;这也是我们的国企竟然又陷入困境的原因。

然而这次陷入困境的国企可与原来存在本质的不同,因为现在的国企陷入困境是内部蛀空了;所以国际上再也不看好中国的国企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越来越受到怀疑和质疑,这才是我们国企改革的悲剧。如据报道称:“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的不仅是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就连刚迈出民主步伐的缅甸也对中国国企反感;中国计划在缅甸投资兴建的大坝和输油管工程都受阻”。因为不是国企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的崛起,相反国企却成为中国发展的受益人。也就是说国企没有成为老百姓的受益平台,反而成为老百姓失去权利的舞台;因为如果国家抽走对国企的资助和隐性补贴,很多国企将面临亏损;然而这些国企很少回馈政府,因为很多财富都被国企老板中饱私囊或进贡给了政治庇护人;而最后却是老百姓在品尝国企改革的苦果。

是啊!上个世纪因为政府穷而要求国企贡献,结果加上自身设备和技术的落后而使国企全面陷入困境;而今政府富的流油,依靠政府补贴的国企却再次陷入困境;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因为国企的灵魂早就被改得没有了;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