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精神生产和消费(下)


  (一)高度重视精神生产和消费是突破自然资源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
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过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构成而言,在农业文明阶段,社会主要生产要素由劳动力、土地和必要的农耕生产工具构成,社会生产实际上是人类劳动(含体力和脑力劳动)与土地相结合的产物,鉴于人类劳动是可再生的、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也是可再生的(系指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农作物),因此,在人口规模保持不变以及外部自然环境不发生重大灾难的条件下,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延续、土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都会使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从事的再生产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假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农业文明时期,人均产品供给曲线是保持不变的。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口保持不变或人口增长率低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的条件下,农业文明时期人均产品供给曲线将向右上方倾斜。
 
就工业文明阶段生产要素构成而言,在工业文明阶段,自然资源(含土地)、技术、资本、劳动、管理等成为工业文明阶段主要生产要素,从工业化演绎历程来看,人类工业化进程既是自然资源与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工业产品的过程,也是自然资源不断货币化的过程。在工业文明阶段,鉴于工业品特殊的产品属性,工业品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石油、矿产、土地、供水等存量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减少的过程,虽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可以减少单位工业产品对于这些自然资源的消耗,但其并不能改变这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随着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减少的客观现实。在工业文明阶段,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以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之,可用下列人均工业品供给曲线加以描述,假设人类在工业文明阶段进行工业产品生产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不能通过技术、劳动、资本以及管理等其它生产要素来完全替代,那么,在人口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人均工业产品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以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下,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鉴于人类在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发展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刚性约束,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要素上寻求新的可替代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进行可用于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新动力能源革命、进行可用于替代钢铁、有色等传统材料的新材料产业革命;二是进行更多体现技术和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由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多地是通过人脑来进行,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确保当前社会生产和消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是克服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端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则会使每一个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分工机制作用下,每一个人根据社会分工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报酬,但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往往会使社会生产走向另一个极端,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往往会采取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方式,获取超额利益,一些市场主体有时还不惜通过破坏自然环境的方式获取超额收益,一些对于社会有害的毒品生产、卖淫行为也会大行其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先天能力的差距,由于在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占有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在财富占有上两极分化迹象明显,其一方面影响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而言,根据社会分工,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主要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分工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从实践中来看,在逐利机制作用下,一些社会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往往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通过受贿或权力寻租的方式,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此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逐利机制虽然可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可以在某段时期内极大地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但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同样会对社会生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有效地克服,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经济本身也难以维持正常运行。笔者认为,当前要克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上述诸多弊端,就必须在高度重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情操,使社会生产以切实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人类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少“假、冒、伪、劣”以及有毒产品、黄色产品的生产,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确保社会分配秩序的公平、公正,才能通过第三方捐赠等精神消费的方式,平抑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部门和个人正确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防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类社会保持持续发展。
 2.精神生产和消费,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人类在以物质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为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实践中来看,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其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人类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在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人类由物质形态消费向精神形态消费的转型升级。就“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消费而言,受人类自身消费能力的限制,人类对于这部分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在数量上是有限制的,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类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消费更多地体现在这些物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上面。就精神产品的消费而言,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精神产品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消费形态,其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于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形式,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形式相比,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使“人”作为一种更加高级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一般动物单纯追求生存本能的区别。如果将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人类寻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超越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身,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和消费,满足自身生存之后,实现生命存在形式价值升华的必然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可以突破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生理界限,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以资源货币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也是人类实现由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过渡升级的必然选择,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人类超越于物质之上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高。
 3.精神生产和消费是实现全球和平、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阶段,由于全球各国在资源、技术、劳动、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分布上的不均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掳夺不发达国家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快速增值,其一方面造成了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争夺也会导致战争的出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战争会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因此,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在自然资源瓶颈约束越来越强的条件下,如果不实现人类由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渡升级,那么,发达国家对于物质产品的盲目追求必将导致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最终引发全球战争,其一方面会严重破坏人类再生产,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使人类走向毁灭。相反,如果人类在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的条件下,高度重视精神生产和消费,并顺利地实现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过渡和升级,那么,一些生产力发达国家就有可能通过文化、艺术、娱乐以及道德情操等精神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实现自身生产和消费的跨越式发展,从而真正地体现出“人”与一般动物的显著区别。一旦发达国家顺利地实现了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过渡升级,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的提高,使这些国家不会通过采取向不发达国家巧取豪夺的方式来获取无休止的物欲满足,进而引发足以毁灭人类的战争。通过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可以在产业上形成互补,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天然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发达国家进行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原料和对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进的物质生产能力可以帮助不发达国家获得物质上的生存满足,并最终实现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升级过渡,以达到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人类由物质形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形态生产和消费过渡升级的主要实现路径
鉴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当前人类为了顺利实现由物质形态产品生产、消费向精神形态产品生产、消费的升级过渡,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为人类由物质产品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消费的升级过渡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如前所述,由于物质生产和消费是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基础,因此,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前应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充分的物质准备,其主要表现为通过新技术革命手段,解决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瓶颈约束问题;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充分节约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稳步推进,延长人类寿命,为人类进行精神生产和消费提供客观载体。
第二、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的方式,为人类实现由物质产品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消费的升级过渡提供智力支持。如果说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生理功能,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除依靠人类生理功能之外,还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实现人类自身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个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由物质产品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转型升级,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的方式,为人类进行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通过采取积极的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扶持措施,促进文化、艺术、娱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上而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发展体现出来,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由物质产品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消费的升级过渡,还必须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体现精神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