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演示“智能安监”系统)
中国日报网记者 应志刚
“如果发现问题请你先不要上传,我们立即整改!”
2日上午,常熟梅李镇一家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人,向前来巡查的监管员“求情”。
手持一部手机执行巡查任务的监管员对记者坦言,“换在以前,企业没有这么配合。证据就在面前他们也会强词夺理,质问我们‘大家都有问题,为什么偏偏处罚我’?”
而造成剧情反转的,恰恰是梅李镇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的“智能安监”的功劳。
这一将安全生产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新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让该镇辖区内的企业切身感受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糊弄了,政府真的会动真格!”
(监管员对企业展开巡查)
今年6月,经过一年的研发与调试,初步形成企业信息、培训查询、智能排班、人员定位、现场检查、分析评价等功能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软件系统——梅李“智能安监”,正式上岗。
这套系统根据全镇509家企业的地理位置进行网格化划分,形成15个网格,每个网格均配备安全生产监管员。目前,该镇共有镇级网格化专职监管人员6名,村级监管人员15名。
监管员每天根据指挥中心下达到各自手机终端的计划与指令,对各自负责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常态化巡查。
梅李镇根据辖区企业的规模、行业危险性及以往事故情况,开展ABC分级分类管理,共确定A级56家、B级429家、C级75家。
分级之后,确定对A级企业每年检查8次以上;B级企业每年4次以上;C级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
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生产特点,“智能安监”系统设置了9种行业大类对应的检查表格,如针对纺织企业,有专门的纺织印染类打分表,共分12个大项、38个小项,总分值100分。
监管员到达企业时,根据手机终端的GPS定位功能,指挥中心确认其已到达指定目标后,监管员方可在终端实现签到功能。
签到后,后台会对监管员的巡查轨迹进行定位记录,监管员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手机终端逐条逐项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现场打分,相关打分情况和现场取证图片会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数据库,遇到检查不合格的情况,系统会自动要求监管员追加检查。
最终,后台指挥中心根据企业的综合打分情况,将其列入重点检查目录或镇级安全生产黑名单,根据情节交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监管员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台账)
“这个系统的应用,不但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常态化的巡查机制,消除安全监管盲区”,梅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浦方勇介绍,下一步该镇还将把消防、环保、城建等模块加入到这一系统,“一名监管员巡查到一家企业,发现消防通道被堵了、偷排污水废气、违章搭建等问题,都能集中反映到数据库,再根据实际分拨到各职能部门依法处置”。
通过对“智能安监”系统的全过程追踪采访,记者感受到,一名监管员身集多部门的“触须”功能,“问题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巡查模式,有助于破解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不足、难以精细化监管的难题,更是有效倒逼乡镇管理中有关职能部门一改坊间垢言——“遇到问题打太极,纷纷摇头不管事”的“懒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