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是现代经济的持续目标之一
“现代经济的持续目标之一是促进机会、教育和政治权力的平等。”[1]
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所谓教育的机会是建立在个人财富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在科技为主导的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如同重化工业阶段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一样。因此,当前,国家应该通过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其主要实现路径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到高中阶段;二是对大学教育实行补助与奖学金并举的手段。 一方面对于家庭困难的高校学生给予基本的生活补助,另一方面以鼓励学生学习的方式,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高额奖学金补助;三是大幅度提高教育工作者收入水平。理论上而言,教师作为教育这个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其收入水平不但能够维持其自身以及家庭生存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其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只有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才能使教师安心教学,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者,以此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导致职业差别的原因
“经济中有许多因素产生不平等:教育或职业上的差别最重要的。”[2]
根据这一论述,职业的差别也是由于先前所接受教育的差别造成的,因此,当前要消除经济中出现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当务之急就在于将教育列为公共产品,实行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方面扩大教育发展的惠及面,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前期经济发展经验事实:1.在整个一世纪,劳动和资本这两者加在一起的生产率已经并且正在提高,其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教育和技术水平较高。”[3]
美国发展的经验提示我们,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通过加大投资固然可以扩大GDP规模,但是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靠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当前进一步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力度非常必要。
三、发展教育是利用我国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收益率和利息率向下移动呢?它们向下移动是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当其它要素,如劳动、土地和技术知识保持不变时,随着资本的增加,已经增加的资本品的存量的收益率下降到越来越低的水平。”[4]
资本收益率与利息率下降规律是一定经济发展时点,以自然资源为代表的不可再生产要素由于稀缺性而导致价值增值不断提高的结果。从当前全球产业分工来看,资本收益率和利息率下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外商会大幅度增加对中国投资的现象,因为就当前各国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廉价的土地供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面。在我国土地供给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当前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在技术方面增加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