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何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Smart City)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以满足城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等各项需求为核心,实现城市各领域高效、智能和精细化的管理、运行和服务,尤其是加强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核心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降低能耗,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四万亿大蛋糕
当前,我国有277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正在创建中,而提出创建要求的城市总数约在500个。截止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
沐浴政策春风
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2010 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随后,政策文件分别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等角度分别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鼓励措施,“加快”和“促进”是出现频度较高的关键词,随着智慧城市参考指标体系的构建完善,我们判断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细化指导意见将会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光环”仍将延续。
在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表示,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2014年8月30日,八部委联合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强调信息惠民、加速两化融合以及完善投融资机制,此后国内诸多城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再次提速。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实,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敢问路在何方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藉以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藉以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藉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
我国智慧城市的设计应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设计经验,如以哥本哈根为代表的低碳节能为特征的绿色城市,以韩国松岛新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驱动为特征的泛在城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运行流程优化为特征的协同城市等。这些模式的成功为中国多元化和不平衡的城市发展格局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借鉴方案。同时,中国智慧城市的战略设计也要注重结合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知名互联网专家和观察家、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认为随着政府数据资源的价值被广泛认知和挖掘,伴随政企合作的新型商业模式不断走向成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步入发展快车道。(文/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