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建变革团队的三种逻辑》
友泰咨询变革研究中心 涂方根 任英
如果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无法回避,那么,到底如何选择变革推动者呢?选择什么样的人组成变革团队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呢?这些问题不解决,要成功穿越这个“异常艰辛的变革峡谷”,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变革推动者,国内外文献对变革角色有关的概念,提法众多,以Change Agent(CA)为典型,通常的译法包括:变革代理人、变革推动者、变革主体、变革先锋等。常见的提法是,变革推动者,是作为变革的催化剂和管理变革过程的人,任何管理者都可能成为变革参与,变革推动者可以是非管理者、内部的职能专家或外部的咨询人员。
人力资源专家美国的吉雷和梅楚尼奇研究认为,变革过程中有五种角色非常关键:承办者、变革代理人、应用者、分析师和倡导者,其观点是相对更加广泛意义上的角色,分类更加细致和具体。
友泰咨询UTC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咨询管理(HRM)与组织发展(OD)变革的落地操作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认为:“变革主体=变革领导+变革推动者+变革参与者”。我们重点关注变革主体,一般说的变革小组和领导小组,关注在中国企业的管理环境下,变革小组的构建框架和基本原则、以及其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研究观点:“变革主体=变革领导+变革推动者+变革参与者”。其中:
1. 变革主体:作为广义的变革角色,描述更加准确,与变革客体相对应。包含所有的有关参与者,它既包括变革领导者,也包括变革推动者/执行者、参与者;
2. 变革领导:一般指变革的发起人或推动群体的核心领导、决策者等,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背景对变革至关重要,其参与变革的长短是变革生命周期能否完整的关键,简单说,变革成败关键在领导,实践中往往是变革领导小组的核心决策者;
3. 变革推动者:作为狭义的变革角色,强调变革实践和落地操作,推动者的分析、定位与选择,更加有实践价值,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范畴,这些人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变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或者说重要性仅次于变革领导。有时候包括部分中层和骨干员工、外部专家、变革咨询顾问、变革代理人等,实践中往往是变革工作小组、改革办公室、秘书处等;
4. 变革参与者:重点是指一般作为执行者、参与者的员工范畴,一般包括与变革核心内容和程序关联不密切的管理者、员工、少数利益相关者。
咨询实践表明,有三种分类逻辑可以做参考:
第一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实践表明,核心变革团队组建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一般有明线组织和暗线组织两类,实践中,各个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设立或组织。
一、 正式组织:明线组织机构设置。属于在公司改革动员大会上,必须正式宣布的成员名单,强调组织性、权威性和文化上的公正性。一般包括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常设办公室、推广实施联合小组、监督考核小组、外部咨询顾问等临时机构。
二、 非正式组织:暗线的“组织机构”,分析公司人文背景,更加容易发现深层次规律特点问题,更加容易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属于不能公开宣布的“潜规则”决定的人选。这点其实是变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简单说“改革,要是找错了人,你死定了”。一般包括:变革主导者或者“变革发动机”负责推动;个人管理者代表负责推动(最高决策层的代表或发言人:一般担任该角色可能是董事会秘书/特别助理、人力资源经理/总监、行政部、企管部经理、业务副总、总裁助理、董事长助理)等;某个部门主导推动,如人力资源部或总裁办;松散变革小组联合组成负责推动;咨询顾问和对接人员联合小组负责推动等。
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在变革实践中,有时候就是公开宣布的正式组织,有时候部分是,有时候完全不是,变革小组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者有同有异。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采用“核心变革小组=变革核心领导+变革工作小组”,或者说,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变革主体的一部分,常见的领导小组的核心领导和变革工作小组。
第二种:团队构成
我们在推动变革落地的实践中,总结了常见核心变革小组的几种模式。
1. 1+1模式:一个核心领导带领一个变革人物(特别助理)推行变革,都是前台人物。基本上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合为一体的。选择这种核心变革小组模式的企业,变革风险相对较大,连一个工作小组都没有,很多复杂问题处理起来没有回旋余地,当然,特别小或简单企业除外。
2. 1+N模式:一个核心领导带领一群人推行变革,老板就可以比较容易隐身,安排合适人员去扮演前台人物、后台人物、预备牺牲者等。
3. 1+N+M模式:一个核心领导带领一群(N)人推行变革,安排合适人员去扮演前台攻坚,人物老板处于半隐身状态,还有一个完全在幕后的运作班底(M),完全潜水作业,扮演实质性智囊角色。
第三种:角色分类
在变革实践中,人员选择方面,我们采用“资历与权利距离矩阵”分析,根据资历深浅不同,与核心领导权利中心的远近不同,区分出五类变革角色,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别人员加入到变革团队中来,从而完成变革团队的组建。
l A类人员:最佳人选
l B类人员:次佳人选
l C类人员:问号,不确定
l D类人员:变革工具或棋子
l E类人员:一般不宜入选
变革主体的角色模型(未考虑能力维度)
资历浅
B次佳
D工具/棋子
D工具/棋子
资历中等
B次佳
A最佳
D工具/棋子
资历深
E不宜
A最佳
C 问号
近权力中心
中等权利中心
远权力中心
一般地,变革团队中,必须要B类、D类人员(工具或棋子类人员)参,他们的价值在于带动年轻的进步力量,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保全变革大局,这些人员往往是远权力中心的人;
A类人员参与,是要保证变革的大方向必须和公司核心保持高度一致,不能走偏了,同时,他们的资历和权利都在中等以上,才具有变革推动的一定优势,是变革推动的骨干,如果完全是资历很浅的人员,带不动原有中高层参与变革。
2005年某民营集团公司成功完成重大的组织人事变革的案例值得研究。
首先是资历比较浅、接近权利中心的人,在后台深度参与,推动变革,讨论形成了初步改革思路;然后让他去底下带动改革支持力量,去讨论具体方案,就是B角色参与,协助老板在底下运作,加上相对职业化、市场化而且能力强的经理人,他们在前台形成围攻态势,系统思考并小心操作,彻底完成了一批创业元老退居二线的问题,迫使他们让出了关键的业务和经营权限,岗位也完全退出了,当然,元老们的基本利益肯定是有保证的。
这次变革成功,为集团公司迅速提升市场业绩,强化管理能力,吸引大量行业精英,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B角色推动变革的方式,优点在于老板不直接出面,避免老板直接与元老们的敏感性对话,但是各方都清楚,这是老板的态度和意思。如果完全交给那些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主导,老板又不太放心,毕竟,元老们对他们这些“狼子”痛恨万分,一旦正面交锋,对公司破坏性极大。
如果各方都达成一致了,老板出面做个姿态,正式走一个公司决策程序,变革方案就算通过了,老板最后再来做元老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一个面子,安抚一下;。
万一底下的各方无法达成一致,底下的沟通协商失效了,完全背离了老板的预期,老板也可以很简单地说,这事就算了吧,权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就是说,变革无论成败,都两全其美,可以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心理和面子。当然,变革动因主要是考虑战略和市场竞争。
我们认为,这种变革主体选择和步骤设计,不得不承认是“中国式权谋”,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在中国古代的三次大变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中,我们在各种层面,都可以找到这种变革的痕迹,该议题将另文专述。
面对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有人认为,这些权谋的变革思想和管理方法“都应该统统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完全是糟粕”,他们认为,国际化、职业化的西方理论标准,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借鉴的唯一模式。
本人不敢苟同,管理毕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对不对,有没有用,看现实就好了,中国大量企业的变革实践是这么走过来的。
如何组建变革团队的三种逻辑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