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思考:正本清源 以正视听 弘扬国粹 再铸辉煌


 正本清源 以正视听 弘扬国粹 再铸辉煌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画之美”

    中国画之美,美在传统文化,美在诗情画意,美在诗书画合璧。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具象的),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抽象的)。”即:西方的绘画近似于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
   自从清朝后期以来政治上的无能、国力匮乏、经济、科技、军事的落后等等因素,导致“八国联军”用洋枪洋炮“轰”开我国的国门,不仅仅是使“天朝龙颜”俱失,就连国民的信仰也随之崩溃;于是,崇洋媚外之心,因为国境突变而突显。以致“革新派”否定一切,打倒一切;
如康有为:“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画之短。”陈独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取洋画写实的精神。” 徐悲鸿观点:“中国画八百年来习惯,尤重生纸,顾生纸最难尽色,此为画术进步之大障碍。” 徐悲鸿的“将西方造型艺术融于中国画,放弃‘白描’改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使得中国绘画语言得以丰富、更形象(按照齐白石的观点:媚俗也、匠气也。并且,技法是外显的、相对于文化内涵是单一,容易掌握。);但却忽略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西洋画强调天才,中国画尊重天才,同时,更强调画家的修为【画外功夫:中国传统文化1、传统哲学观:处世超然、洒脱,以“无为”而为之(摒弃功利——做事情不要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心态);2、诗词赋等文学、书法;3、民间艺术等等)】。不容易被掌握)
    在改革开放、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画大有“国际画”(被油画化)的趋势;要知道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出路的。自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于是,在“巴比松画派”后,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或发展方向;艺术家波洛克、莫奈、梵高、蒙克、毕加索的作品并非“写实主义”他的作品却倍受人们喜爱:莫奈、马奈作品的“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
http://www.gushaohua.com/thread-52592-1-1.html众所周知,越是表现写实、细致、“直白”,就缺失隐含,一览无余就缺乏想象空间,也是西方外显文化的表现;而东方文化讲求不直白,含而不露、点到为止;藏是海纳百川,深蓄而不发。中国是礼乐之邦,自古讲究为人谦逊,不好张扬。古代名人志士不少人隐居名山大川,与世无争------;在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对立的两面。如大丈夫能屈能伸” 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等等。中国画“要国际化?这样的“民族自卑”已经伴随中国画一百多年了!已经使中国画的“元气”大伤了,如果不及时补救,我之国粹——中国画必将沦为西洋画的“附属品”而真正的殇夭了……!此绝非笔者的危言耸听:2014年9月12日晚上八点多钟,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了 “庆祝开播八周年”的节目,节目邀请了中国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研究部主任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朱其等谈到中国画的发展时,都认为当代中国画已经“欧化”—— 考美院,中国画系也与油画系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考素描、色彩,而中国画的“必备”书法、白描、古诗词、古汉语等等全是空白……;现在,让美院教师(授)教授“题画诗”,也是不现实的……。

 

    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弘扬国粹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顾绍骅于10月16日晚

附:

挺起文人的脊梁,救救中国画! 

2015-10-16搜画艺术搜画艺术


这是一篇准备在第五届中国国美协会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稿,因为离《雕刻报告》主题太远,作者自行废除。我们认为此稿很有学术价值,故编辑微传。

在第五届中国国家工美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袁  江  

尊敬的学界前辈、同仁、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今天”各路诸侯”、”封疆大吏”、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工美发展大事,我会很荣幸参加这次会议,借此机会,祝大家健康长寿!创作丰富多彩。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各位朋友都是身怀绝技之人,但,我不想用“大师”一词奉承各位······  

自1979年国家设立职称评审制度,使用“工艺美术大师”作为四级评审的最高级别,到今天的“大师”满天飞,“大师”这一艺术皇冠,已被污染。这是学界的耻辱,更是这一时期民族文化极端浮躁的表现。

“大师”一词,佛家中只有释迦牟尼佛当之无愧。另外就是某一领域做出突出成就、德高望重之人谢世之后,因为生前贡献巨大,影响之深远,为了纪念,所以“加封”尊称为“大师”。

开个玩笑,我们还活着,人间的美名还很多,何必要争故人的皇冠呢?

中国国家工美协会雕刻专业委员会,刚刚成立,整个机构还没有开始运转。我本人几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因为嘴歪,所以也经常在理论方面、美学方面、雕刻方面,发表一些文章,特别是对美学与玄学更加痴迷。今天我谈的观点,是一家言,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讲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第一:当代文学艺术,是有史以来最苍白的时代,最忽悠的时代。艺术家急需文化补课,提高综合修养。

早在2002—2003年间,张汀先生和吴冠中先生“笔墨论战”期间,我撰写了《笔墨当随意境,意境当随时代——论中国画笔墨等于“零”》一文。我声明一下:我的“零”是小乘圆满。此文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后,受到学术界极大关注和关爱。该文从七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画的笔墨。时隔两年,我又补写了第八个论证,加以完整。什么是中国画的笔墨?一句话:“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伸和演变”。这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世界上有两大绘画语种:油画,中国画。油画以画为主,中国画以写为主。以“画”,以“写”,集中代表了东西方绘画的特点和要求。中国画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用圆头笔在宣纸上画的画,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再是中国画了”。因为“素描皴”伤害了中国文化精神,伤害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丢失了画家的综合修养。没有了书写的味道。“丢失了根本”!中国画有三大艺术魅力:1、“笔墨”的神奇和玄妙,令人回味无穷;2、意境的朦胧和朦胧的意境,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追思;3、养育人的精神。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中国画!

我在《致全国美术家的一封公开信》中,曾经呼吁过,呐喊过;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呼吁:《文人挺起你的脊梁,救救中国画》。近些年,“文”与“画”分家,画家贫血,缺乏修养,丢失“笔墨”,假、大、空、狂、躁、霸,成为国民对艺术家的贯性评语。

1978年,我在济南举办“三十而立”画展,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中使用了“青年画家”这个词,我很激动,后来,见人就脸红。我母亲问我:你怎么一夜之间就成画家了呢?你不是我们心目中的画家。我没有理由回答母亲的责问,只好闭门修炼。修炼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越修人越小,越沉淀越不乐意抛头露面。······整整用了二十四年,期间千辛万苦,历经磨难。几年前,我自认为修炼圆满,很得意地在网上发布了“出山”信息。但,消息发出的当天夜里就做了一个梦:一位素不相识的长者,严肃地对我说:“你——袁江,在我这里修炼至少还需要三年。”我不服气,就象猴子一样跟师父闹。师父稳坐不语,淡定地看着我。闹了一会,我突然开窍,悟出一个道理:凭这一闹,就说明我修养不够,对不起师父。然后我就双手合十,叩请师父原谅,并答应师父继续修炼。梦醒了,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半瓶水!

人活着,就要飞翔,就要修炼。历史上每一位大家的艺术之路,都没有终点,都是因为生命的终止,而停止了对艺术的探索。

第二:艺术与灵魂。建国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准确的讲是中国画教育出现了两个严重的偏差:一是:用西画模式培养中国画家。(举例说明,汉字普及教育,)。二是:艺术不是科学,不能把“技法”教育当作艺术教育。

艺术家,要懂得艺术、懂得创作。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然而又是一个难以搞明白的、一个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的人文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艺术和创作”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我们的古人早已讲的很明白了。艺术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伪艺术。弗洛伊德用毕生精力探索和研究“精神分析学”,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这些问题,对中国艺术家自身修养的提高、艺术潜能的开发极为重要,极具参考价值。而我们,一直以来把它当作迷信、当作唯心论来批判。艺术教育之路走偏了、走歪了。艺术,艺术,“艺”在前,“术”在后,“术”是基础,是手段,“艺”是魔鬼,是灵魂。有人说“艺术家是疯子”,我说“艺术本身就是疯子”。艺术创作过程,就是整合“魔鬼和灵魂”的过程,然后让它穿上“艺术”的外衣,让看到它的人为此而激动、而兴奋,开悟、开窍。这是艺术家的使命!这是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小艺术迎合时代,大艺术引领时代。

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是“修养”,一个是“灵魂铸造”,合起来,就是艺术创作。有人问我:你袁江的画为什么没有重复,我的回答是:我养了一条多情的“变色龙”。

今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寻找中国画的根”大型公益学术工程。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画的“根”!也就是“五四运动”以后被学者们冠名为“国学”的民族文化。中国画的基础是文化;中国画的境界是哲学;从事中国画的人是修养。寻找中国画的根,就是要:返朴归真,正本清源,还艺术一个真。我们的责任是:发现、挖掘中国画的传承人和守望者,把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请上“平台”,让他们的艺术走向千家万户,服务于人民。让他们集中精力,满怀激情、远离浮躁、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这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这项活动,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赞同和支持。很多老艺术家激动万分,彻夜难眠。这项工程,通过一个阶段的推广,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我们的目标错了!我们应该首先寻找国家大爱、民族大爱,寻找文人的良知,寻找艺术家的灵魂。

第三,雕刻,不应该停留在工匠层面,应该成为雕刻艺术家。作为雕刻专业委员会,感到责任重大!

雕刻是文化,是艺术。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传世精品丰富多彩,门类众多。雕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的雕刻艺术家要强调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在这里,我简单谈一下雕刻方面的现状。成绩方面当然是主要的,在这里暂且不说。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一,雕刻艺人缺失文化修养和外功修养,作品缺少灵性和创造力,东拼西凑,“匠气”十足。其二,小富即安,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求创新,不求进步,忽悠之风严重。其三,“商品化”导致乱象。由于商业化的操作、利益的驱使,急功近利,跨越道德底线,丧失了艺术家的良知。

基于这种现状,结合“寻找中国画的根”大型公益学术活动,我们拟将建造“地面上的国学博物馆”,其中包括中国画教育基地、中国雕刻基地等。此工程已申请国家发改委立项。

我们的目标是:强化雕刻艺人的国学修养,提高学术含量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一支专业的,强大的雕刻精英队伍,弘扬大汉风骨,继承传统“刀法”,把中国特色的民间雕刻工艺挖掘出来,把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雕刻领域发扬光大,使“匠人”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地面上的国学博物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门别类,全部移植到地面上。让国民去感受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让每一位来宾,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吃到的、身心感受到的都是中国国学精典。我相信“地面上的国学博物馆”的建成,将有利于艺术家的学习和充电,有利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画画家的国学修养。

当前,正是文学艺术界自我反思,自我清醒,自我开悟的关键时刻。中国国家工美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的召开意义重大!我们雕刻专业委员会,将全力支持中国国家工美新一届领导的工作,在中国国家工美的领导下,强化自我修养,多创作赋有特色的艺术品,为国家民族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好了,讲到这里,因为时间问题,最后再讲一句话:

“名利”是艺术家最残忍,最狠毒的杀手锏;艺术品产业化,天才也会下地狱。

大家监督,袁江切记!

谢谢大家!

二一O五年十月十六日

 


【袁江简介】

袁江,原名袁玉江,笔名歪嘴和尚,悟痴。中國焦墨焦彩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焦墨焦彩艺术文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组长。副高职,高级工艺美术师。“焦墨焦彩画”创始人,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诗人。

 

 

原贴地址:http://www.gushaohua.com/thread-527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