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自去年11月底以来,央行四次降息三次降准,希望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流动性。但从多轮“放水”之后的效果却难以让人满意。近日,央行一条推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创新型货币宽松刺激工具激起市场遐想。甚至有媒体报道这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将会为经济注入高达7万亿人民币的资金。一时间,中国版“QE要来了”的呼声甚嚣尘上。
对此,央行出来辟谣称,这项“创新”的贷款剌激政策并不是中国版的QE。充其量与近期发明的各种新型的名称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一样,都是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央行官网显示,截止目前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内共包括8种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以及最新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
相比而言,前4种是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世界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工具。而后面4种则央行的创新之作。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2014年9月份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2014年4月份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到2015年10月又新设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至此,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由此得到了完善。
通常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各国央行通常的剌激手段是货币剌激和财政剌激。货币刺激包括降息和提高市场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包括减税、政府增加支出(基建项目、社会保障)等。但从多轮“放水”之后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少,恰恰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多。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的M2/GDP比率已达193%,远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即便是QE之后的美国,该比率也仅仅维持在低于90%的水平。
因此,一方面从总量上来说,中国的流动性环境应该是非常宽松。而且央行近期频频出手,甚至连“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都推出,意图是向实体经济释放更多流动性。然而另一方面,市场普遍反应是宽松程度还不够,呼吁更多的流动性释放。这很让人困惑不解,为啥注入那么多的“水”,实体经济还是这么“渴”?
首先,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去产能缓慢,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信贷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动力不足;一方面银行因不良贷款率的急剧攀升,而对实体经济进行抽贷、惜贷的行为。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评估,对实体经济利率根本降不下来。另一方面,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一般企业利润只有3-5%,有的甚至亏损倒闭,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
鉴于巨量的流动性在虚拟经济和金融机构里空转,而未能流向实体经济,所以即使是央行这次放松了存贷比考核,以及通过“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方式打开向银行注入基础货币的阀门,也未必能提高银行的贷款意愿。原因很简单,银行找不到优质的贷款客户,而需要贷款的客户风险过高(尤其是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小微企业),银行又不愿意放贷,现在的额度都用不完,央行再给它更多的贷款额度又有何用?
再者,中国货币流动速率过低、流动性利用效率不足是症结,目前存在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信贷资源错配问题。在“预算软约束”现象下,地方政府出于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等政策目标为国有企业借贷提供隐性担保,使得国有企业能够以更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大规模的外部融资,对信贷市场的利率变动与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动变得不敏感,产生了对融资规模的“依赖性”和对资本结构与生产结构调整的“惰性”。
这就造成了,部分有强烈融资需求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贷不到款,而国有部门的廉价信贷资源多得用不完,不是躺在银行睡大觉,就是流向了效率低下的领域。尽管,央行拿出了十八般工具,试图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流动性,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流动性不往民营经济方向走,央行也无可奈何。
再次,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是割裂的,缺乏协调性,根本无法相互影响。而相对比较完善的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也不健全,各债券品种之间定价联动效应较弱,短期品种定价向长期品种定价传导性也很弱,基础债券品种收益率曲线还不完善。
此外,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也是割裂的,连接两个市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只是刚开始试点,银行间市场信贷利差无法传导到信贷市场,央行对信贷市场利率调控的能力非常有限。
最后,不管央行采用降准降息也好,还是使用“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创新型货币宽松工具也罢。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套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大家都觉得投资实体经济风险太大、税费过高,普遍缺少投资和创业的热情,更愿意将社会存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所以,现在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大幅度的降税减费,减轻广大企业的负担,这样才能将社会存量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
很多专家看到经济下行,就嚷着要降准降息。同时,央行又将“抗通胀”让位于“稳增长”,试图发明更多创新型工具,来向市场输入流动性,难怪舆论和媒体对此称之为“中国版QE”。不过,在没有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在没有打通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渠道之前;在没有彻底解决国有和私人部门之间信贷资源错配问题之前,仅通过“中国版QE”拯救不了实体经济。而且任何“创新型”剌激工具轻则毫无意义,重则是饮鸩止渴。
通胀上升,存款为负,如何对抗通胀? 投资理财看这里,注册就送1万元体验金,给您15%年化稳定收益!理财范刚融资2.1亿,财经专家推荐,让您投资安全又放心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