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收官之前,中国在一天之内开通贵广、兰新和南广三条高铁,使全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在全国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框架。
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崛起,以世界工厂出名。她开创从一个农业大国、穷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的奇迹。然而,这个奇迹的特点是低价格、低成本和高污染。以低端制造为主的国家,很难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中国人没有满足作为世界工厂的现实,不过,要转型,必须靠技术,必须发挥中国特色。传统技术,甚至包括网络通信技术,中国没有优势。高端制造,也没有任何优势。
那么,中国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规模,尤其是领土辽阔和人口广大,都是中国的优势。于是乎,凡是与规模有关的产业,中国都有优势。一切以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行业,中国都有潜在的优势。
ICT (信息、通信)和交通,迅速发展。房地产,突飞猛进。彩电、电脑、钢铁、汽车生产,成了世界的巨无霸。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应运而生。例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网易、新浪、凤凰,等等,它们的服务,深入家家户户。
然而,最让人震撼的,是高铁的迅猛发展。高铁的投资大,回报率不确定,但是,高铁对地方经济的乘数效应非常巨大。就算一条亏损的高铁,仅仅凭其外向经济效益,也足以体现其投资的可行性。
中国人建高铁,以速度取胜,以敢拼趋取胜,以规模取胜。而更重要的,是以技术引进、同化和再创新取胜。一个产业链条的出现,彻底改变中国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靠着高铁、核电、网络技术、建筑技术,中国人走出去了。
以前,高铁、核电、网络技术、钢铁,等等,中国靠进口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短缺,现在,通过国内规模化的发展以后,技术成熟了,也在成本和速度上超过了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企业开始大举进军海外。现在所面对的纠结不是外国人的禁止进口,而是限制出口的问题了。
中国没有必要急着低价出口高铁,而是必须有限制地出口高铁。因为,如果把所有高铁技术都低成本出口了,未来,那些靠中国进口高铁的国家,就会反过来成为中国更加强劲的竞争对手。在高铁迅速发展的同时,要及早培育新的,更有竞争力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