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孤独


  粗略计算一下,16年左右的时间里,共出版和发表著作、文章、博客五百万字以上。说实话,这个数字也吓了自己一跳:这得在书桌前坐多少时间?我居然在此时才发现,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离开书桌最早的时间,也不会早于凌晨两点。这不仅对我来说是居然,估计对熟悉我的人来说,这也是“居然”。

  在处理别人和自己的问题时,我秉持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对于自己的问题,是边干边想,秉持的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结果是经常是无路可走,船沉桥头。也只有到了这种近乎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才会坐下来认真考虑自己的事。看,对自己有多么不负责任。回顾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认识思考自己的事,所以,没有做成过什么;因为在遭遇困境后能够认真思考对待,也没有溃不成军。

  对于别人的问题则是想明白再做。因此,回顾自己的过去,有的那么一点成就,都是与人合作的结果。

  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别人的事别人当家,你作为咨询顾问也好,下属也好,想不明白,说不明白,得不到认同,根本就不可能推行。

  这也应了“泥瓦匠住草房,卖席子的睡光床”。

  与屈云波讨论这个问题。他也说,中国咨询公司的内部管理没有几家做得专业的。这个结论恐怕也包括他自己的派力公司。而据我观察,刘春雄老师自己的事,也完全没有达到他真正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想弄明白一点事,可能需要先去弄明白很多事。或者,不首先弄明白事物运行的逻辑与机理,想弄明白其中的一点事其实都很难。

  比如,如何进行产品策划?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问题,决没有研究需求,提炼核心产品概念,然后根据核心概念研发产品那么简单。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面的产品策划,思维和着眼点几乎完全不同;同样是产品策划,在市场产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也各有不同。

  比如品牌建设。不同企业市场基础不同、实力不同、资源不同、战略不同,品牌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肯定不同,哪里有什么放之不同企业而皆准的东西?

  今天在这里谈这些问题简单得就像1+1=2,在90年代呢?面对不同时期的企业呢?恐怕就复杂得多了。你不首先弄明白这些问题,怎么为企业服务?怎么好照本宣科式地为企业出方案?

  于是,就不得不在灯前枯坐。

  更要命的是,自己还有许多异想天开。

  比如,跨国公司、发达国家代表的是先进和成熟。中国企业、中国市场代表的是弱小和后进,怎么可能秉持相同的理论和思维?比如,营销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没有可能打通它们?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可能穷自己一生,也难以完成。但因为感兴趣,宁愿尽力而为。

  白天很物质,傍晚很诱惑,深夜很静谧。只有这个时间,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才能真正思考些问题,做些与物质、诱惑无关的事情。

  一个人、一包烟、一台没有连接网络的电脑,思考和记录自己关心的事、感兴趣的问题。长期如此,以至于形成了习惯,并乐此不疲。每有心得,精神愉悦。不因此有任何晋升,有任何能够影响自己经济状况的收入。这是很纯粹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色彩。

  身处名利场中,能有如此恬淡行为,好歹也能从精神上聊以自慰,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堕落。

  于是,没有工作和交际的夜里十点以后,就成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也成为自己“有所成就”的唯一标志。这个不需要论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无所忌惮,除非在第二天上午也可以不去坐班,并且能够长期如此并养成新的生物钟。

  独立思考是一种境界。

  但这个“独立”需要给出一系列限定性前提:

  1,从精神不受外力干预(包括利益驱使),纯粹源于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兴趣。

  2,能够最大限度地借鉴别人智慧,包括理论、见识和意见,但同时能够完全自我地借鉴、扬弃,不被左右,不被诱导。

  3,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自己认识指导下形成持续的积累和质变。

  每个人都有思考,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独立思考,独立认识。更不是所有人都有贯穿始终的思考和认识。否定自己是必要的、必需的,但一定是否定之否定,或者肯定基础上的否定。也许今天的认识与昨天的已经大相径庭,但总有相同的基因和贯穿始终的东西。有些人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对那个感兴趣;今天坚持这个明天坚持那个,这种表现,即使完全出于自愿,也毫无“独立”可言―――顺风倒、莫衷一是,谈何独立?

  人,可以很吵、很闹,但也必须有很静的时间。人的行动力不应高于思考力。让人区别开的不是行动力,或者首先不是行动力,而是思考力。

  给思考一个时间,一个空间。

  而这一切,来源于你能够享受孤独:孤独的空间、孤独的认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