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


 在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有一位国务卿名叫John Hay讲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地中海是昨日之海,大西洋是今日之洋,太平洋是明日之洋。” 1996年,奈思比(John Naisbitt)写了一本很流行的书叫作《亚洲大趋势》,里面预测21世纪是以中国为主,以华人网络(Overseas Chinese Networking)为主的新世纪。

  
  现在已经是21世纪,看一下瑞士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emnt)全球竞争力排行榜的话,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的第一名都没变化过,美国一直占据着霸主的位子。如果我说现在还是美国人的世纪,东方世纪的出现还遥遥无期的话,我想即使铁杆的反美派也同意我这个观点。
  
  为什么美国的竞争力一直是世界第一?专门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哈佛教授Michael Porter回答的很简明,“Open Society,开放社会。” 因为美国的开放,美国的多元文化,全世界的人才、资金、科技、商品、产品、资讯走向美国。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么容易吸引人才、科技、资讯、产品、劳务。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有更开放的社会,所以说21世纪还是美国人的世纪。
  
  开放社会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Michael Porter的另一层意思也很明显,即美国的发达不仅是经济的发达,更是文化的发达,东方的落后不仅是经济数字的落后,还有作为社会正体文化的落后。不服气的人可能会举当年日本,亚洲四小龙腾飞的例子。
  
  
  这里说说日本,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从1945到1960年,在15年时间,又变成经济非常强的国家。关于日本经济复兴。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日本第一》(Japan As No.1)。从文化的角度讲,日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在很多方面非常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日本人很重视教育,很勤奋,很节俭有非常高的储蓄率。日本有高度的适应性、模仿性,最重要的,在文化因素里面,日本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使命感。当Sony一直是全世界No.1厂牌的时候,Sony的总裁在很多场合讲:“我们是No.1,我们不要别人淘汰我们的产品,我们一定要自己实验室里的产品来淘汰我们的产品,我们才能永远保持第一。” 正是这种文化背景帮助日本创造了上个世纪大生产时代的辉煌。但日本文化也有另外的一面,Michael Porter指出Japan其实不是一个Japan,傅高义教授讲的那个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的外贸导向的日本,可是日本也有很传统很封闭的、很自我中心、很不竞争的另一个Japan,日本是一个dual economy,双重经济。
  
  另一位在美国MIT的教授Paul Krugman更直接,他认为亚洲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不能够这样持续下去的,亚洲的经济成长基本上来自劳动力与资本,一个长期持久的成长必须来自于技术的改进与技术的突破。他认为亚洲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大生产时期的日本是明星,到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日本就没落了。作为亚裔,我想大家听了都很不服气,但无论从经济数字,还是创新的精神,我们都不如老美,不服气也只有听着。
  
  
   再看按照瑞士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
  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emnt)全球竞争力的排行榜
  ,亚洲竞争力第一始终是新加坡。为什么新加坡一直能在亚洲名列前茅?台湾《远见》杂志指出新加坡竞争力高的关键因素,除了政府效率外,新加坡有非常好的投资环境、非常好的生活品质,在这里文化直接被用来解释经济能力。
  
  97年席卷亚洲的经济危机可以用泡沫经济来解释,为什么泡沫经济会发生?直接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资讯并不是很灵通,以及经济的活动失去了平衡,另外一个就是人性的贪婪。深层的原因就是政府部门跟金融界及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太亲密了,当很容易借到钱时,很容易把钱做错误的投资,就容易产生巨大的亏损,然后钱还不出来时,就变成破产,也就变社会问题,就产生危机。这里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
  
  经济大国同时也是文化大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就因为卖了很多书到国外而获“Queen’’s Award For Export Achievement”,英皇输出奖。一个较高层次社会输出很多文化产品,文化孰高孰低简单说看看我们每年看多少好莱坞影片,中国有多少家麦当劳肯德鸡可以知道。而我们虽然将中餐馆开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但又卖了多少书和电影到国外?相比之下是太可怜了。天涯李少君先生曾经“论证” 中国当代文学处於世界领先地位,考虑考虑相互文化输出的巨大逆差,考虑考虑我们有限的外汇不能浪费在外国图书精品的版权购买。。。其实“结论” 不需论证。
  
  关于文化概念本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主编之一的著者塞缪尔·亨廷顿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正是基于这个定义,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对美国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幸灾乐祸,本质上其实无关美国,有关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