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九说几句闲话(3)


214.创作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锻炼出来的。也就是说,创作能力是日复一日长期练笔的结果。而且,还离不开大量阅读和深入观察。记得上小学刚开始学写文章的时候,就是二三百字,要完成,也必须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整天。而通过这么多年的锻炼和苦读,再加上阅历的丰富,就是万言书,写起来也不觉得难了。可以说,我正式写文章,已经很晚了,即2009年才开始,差五岁就四十不惑了。当时的情况是,总觉得自己学习研究得不够,过早动笔,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后来上了网以后,发现年轻作者很多很多,自己的认识有偏差,所以就赶紧写了起来。说实话,这一写,一发而不可收拾,把多年的知识积累,一篇文章接一篇文章,就这样全部给展现出来了。与此同时,自己的价值也在这三五年之内得以最大化。试问,我为什么会达到这个程度,从而取得一定的成功呢?与我的远大理想有关,与个人性格有关,与家庭情况有关,与自造逆境有关,与精神偶像有关,与亲人宽容有关,等等。展开来说,正因为有长期从事经济学学习研究并成为经济学家的远大理想,所以才有后来大学毕业后放弃高中物理教师这个铁饭碗的非常举动;正因为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所以才有过去十三年闭门读书心无旁骛的勇猛精进;正因为我所处的家庭是西部农村中收入最为平常的普通家庭,所以才没有执著于考研而去坚持自学成才的艰苦道路;正因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般的自造逆境,所以才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不俗逆袭;正因为有经济学界四老四少诸位先生这样的精神偶像,所以才有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正因为有父母弟妹这么多年极大宽容和大力支持,所以才有我不用辛苦工作还可以生活无忧长期研究的天大幸运。白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处在苦难绝境之时,正是显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一个人处在太平顺境之时,个人的价值很难突显出来。从我的真实经历看,确确实实,逆境更能锻炼人。不过,对我而言,这个逆境,属于主动选择,即自跳火炕,经历艰难困苦,然后浴火重生,成就了一个崭新的我出来。

215.学诚法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迷茫、看不清楚方向时,往往是因为陷于境界之中,被自己的利益、感受、得失、情绪所困。当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心态去检视,很多问题便能清楚明了。在我苗实看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如果能够置身事外检视自己,就可以避免毁灭,有所成就。在初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导致自信心很强,甚至无限膨胀。结果,到了高中,视力不好,还依然坚持不戴眼镜。这样一来,看不清老师板书,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成绩一年不如一年,随后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就是明证。可以说,高一骄傲,高二还骄傲,到了高三,面临高考,已经是措手不及,无法收场。殊不知,初中学习好,一半是自己努力,一半是老师帮助,客观上不能把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如果离开老师帮助,再加上自己不努力,高中阶段的一塌糊涂,就不可避免。所以,那个阶段就是不懂置身事外检视自己,造成了“满招损”。上了大学后,有了严重的危机感,觉得自己应该以当下的环境为平台,打一个漂漂亮亮的翻身仗,所以才几经彷徨,痛定思痛,最终选择了经济研究这条路。说实话,2005年以前,心里不是很坚定,各种痛苦煎熬,还是不懂置身事外检视自己,一下子被当时的困境给打败了,信心全无,大病一场,那个苦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反正是,经过病痛中反复检讨自己,才逐渐一步一个脚印,重新捡回了自信心,放弃了许多不必要的欲望,坚定了自己搞经济研究这条道路,愿意踏踏实实,淡泊名利,不再胡折腾。2005年,既是我的人生低谷,又是觉醒之年,更是转折点。自此以后,不与人比较了,只注重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也就是说,能够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无旁骛,扎扎实实。就这样,坚持到现在,又是九年多,快十年。经历了这么多,现在才明白,干一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困难重重。如果缺乏应有韧劲和智慧,就更是难言了。就我本人而言,2005年以前有七八年,属于艰苦摸索和只是说的阶段;2005年以后到现在将近十年,属于甩开膀子大干实干的阶段。而且,我争取把这个大干实干的阶段延续下去,争取硕果累累。常言道,谦受益,确是至理名言。从上面叙述可以看出,我骄傲了高中三年,以致于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经过随后二十年的艰苦努力,才勉勉强强挽回了局面,重新确立了自己。

216.新年(2015)第一天,给大家一个祝福:元旦快乐,永远快乐!有时候,必须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高高兴兴!其实,我非常想对体制内的朋友说几句话,其一,为中国更加自由开放起见,请珍惜独立经济学家这个弱势群体,不要羡慕嫉妒恨,进而丑化抹黑他们。其二,独立经济学家不是铁饭碗,甚至连泥饭碗都算不上,不像教授或研究员,赚得盆满钵满,还要名有名,要权有权。其三,独立经济学家处在社会边缘,没有话语权,只能见缝插针,于网络世界,勉强用自己的一支笔,获得读者的认可支持。其四,独立经济学家是以做学问来安身立命,名利皆为身外之物,与他们的长期艰苦之付出相比,实在不足道哉。其五,独立经济学家偏好于政策批评,是皇帝新装里说真话的孩子,属于高风险职业,一般过平安日子的人,即便知识渊博,也避而远之。其六,独立经济学家忧国忧民,大公无私,甘愿自带干粮为社会服务,只有疯子或傻子,才乐意干这个事情。其七,独立经济学家是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再学习,更加努力,希望社会各界,多一分理解宽容,给予支持。其八,独立经济学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自然离不开约束监督,不论哪一位,都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净化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2014年过去了,黄少卿先生是这样说的,反腐不是建立法治,甚至连廉政建设都不是,如果反腐本身不和根除腐败制度基础的改革同时进行。岁尾人们喜欢做年终总结,有人给2014年的反腐打高分。我不这么看,我看到的是法治的停滞不前,看到的是各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横行。新年将临,怀着沉重的心情,祝愿各位新年安康,早日沐浴到法治之光。依我苗实看,黄先生说得很好,难能可贵。赵晓先生的岁末总结,是这样的,我不认为中国会成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国家。德国和日本两个军国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都是做事极其认真而智慧略有不足,中国人却是头脑灵活做事却不认真。我也不担心中国会倒退回“文革”,因贪官们决不敢玩火。我担心的是中国错过三千年一次的机遇,经济陷于困顿,政治太过保守而文化发展错误。从我苗实的角度出发,中国好中庸之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极有可能改革开放不彻底,半途而废。

217.网友禅心禅悦说,学佛几十年,对佛教的最重要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执著。淡泊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著于人生的乐。白老先生先是评论道,人们一生,恰恰做不到这六个字。接着又评论道,看破是一种经历,放下是一种水平,自在是一种境界。丰子恺先生有诗云,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我苗实认为,未看破,看破未必放下,放下未必自在,是人生的不断递进的过程。而且,真能看破,放下,自在,修为已经不是,甚至超越了常人的层次。年轻人,爱认真,自然未看破。等有了年纪,看破了,又放不下。等年纪大了,能够放下,又不自在。等真正自在了,人生也就快结束了。一般而言,思想极端的人更容易看破,放下,自在,而思想中庸的人恰恰相反。极有可能,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才有了佛教的传入,以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也许,正因为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四平八稳了,才难以出奇,没有创新的土壤,老是在旧传统里面打转转。有一篇孺子谈的《批判中庸主义》,转载在这里,中庸是儒家思想,是所谓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直到今天,中庸思想在华人社会还占据着主要地位。应该说,中庸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天,这种有利于中庸思想的社会土壤已经消失殆尽了。对中庸思想最大,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于全球化。中庸,说好听了,就是走中间路线,非左亦非右。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和稀泥,当当和事老,一切求稳,避免格局发生变化。是力求将事务保持在静止状态的一种努力。追求静止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这种追求静止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满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亚洲大国地位和东西方文明的隔绝,使得古代中国看起来并无严峻的外来挑战(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即所谓“天下”。管理一个封闭的系统,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追求静止,在系统内部实行“息事宁人”政策,即使以牺牲是非标准为代价,也要将各内部因素均限定在原来的位置,维持系统本来的平衡。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社会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具有鲜明的非线性大系统的混沌特色。无论是来自系统内部的扰动,还是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都可能给这个系统带来不可预料的结果。回顾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成功率可以说低到了极点。汉对匈奴的胜利发生在中国社会向儒家思想转变的初级阶段,这可能是中华民族最后一场伟大的对外胜利。从此后,五胡乱华,中国进入动荡年代。隋唐虽然强盛,但非汉人,文化亦非中庸。对契丹、蒙古、满族的战争无不以失败告终。清末,儒教国家走到尽头,外强横行,直到美苏冷战对抗的稳定格局形成。今天,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按照胡总的话“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各国事务纠缠到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再无可能采取孤立的,静止的文化观念来对待任何事务,包括所谓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进则退,是基本的法则。商业界,庞大的帝国因为固步自封而转瞬间轰然倒塌的例子屡见不鲜,国家政权突然瓦解的例子正在中东如火如荼地上演….,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全球化使那些从前享有无上特权的阶层必须不断地面临历史的挑战”。生于忧患,这正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批判中庸主义。

218.人大经济论坛网友xwb198266发帖称,同学在企业工作多年,本人一直在学术圈混着。前两天打电话,同学无意中说到,该公司找了个高校的团队(教授加博士生)弄了一套管理咨询方案出来,结果在同学的同事们看来什么都不是,根本不可能执行下去,一群博士什么都不懂,简直是瞎搞。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我给同学讲了半天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差异,学术研究的不同导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最后同学套用了韩寒的一句话,学术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我发现,在论坛上只要谈一点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可能侵犯学术神圣性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声讨笔伐,有客气的也有不客气的。在一部分人眼里“学术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稍有不敬,就是罪该万死,呵呵。也有人故作高深,也有人仿佛看透世事,也有人故意装疯卖傻,也有人是真的纯真。可以讨论,可以分析,但不应该去恶意攻击谩骂。文人如泼妇骂街,实在是,以至于让我有一种错觉,只要在论坛上发一个有争议的主题帖子,看网友的回复一个月,心理承受力会飙升的。网友kilion2004评论道,经济学能赚钱吗?不能!经济理论是个屁吗?不是!认为好的经济学应该能够指导经营实践,助人赚钱,这是错的。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技校中的以实务知识为主,确能指导实践;大学中的,理论知识为主,常常不能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常常不能指导实践,那是被试错法替代了,在错误成本较小的情况下,试错法比理论法更有效率。对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来说,通常都是试错法更好;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来说,错了成本巨大,理论法才适用。不能指导个人实践的就是坏知识吗?不是!因为除了指导实践之外,知识还是交流语言和人生体验,这两个作用更重要。交流,各种重要,知识,是交流的基础工具。没知识,没办法交流。人生体验,是活着的意义,知识可以给予我们N多人生体验。没有实践作用的不只是经济学,幼儿园时背诵的唐诗,小学时学习的开方,中学时学习的物理化学,生活中都用不上!我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学了,是为了交流语言和人生体验两项作用。我苗实认为,其一,经济学解决一般问题,不解决具体问题;经济学有大用,无小用。其二,学术是以抽象分析为主,大多时候板着面孔不接地气。其三,过于实际的问题,以经验分析为主,需要长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四,高校师生生活在象牙塔中,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其五,研究人员吃学术饭,自然把学术神圣化,敝帚自珍,可以理解。其六,客观上,学术只是一种社会职业或社会分工,既不高尚,也不低俗。

219.白老先生指出,新常态是在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超高速增长、爆发式生产与排浪式消费状态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均衡发展状态。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趋势显现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出了什么偏差,而是30多年超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它的出现也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崩溃,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韧性、潜力与回旋余地;它是对经济发展状态的总体描述,并不排除短期或者局部的一些特殊情况。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创新不足、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等瓶颈问题,改变的只是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进一步减弱,对创新驱动力的依赖进一步增强;没有改变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显性化释放的不利局面,改变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风险集中爆发的复杂程度与强度。我苗实认为,其一,新常态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二,何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不仅仅在商品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在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说白了,目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场。其三,何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核心就是建立法治政府,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其四,在上述前提下,经济增长速度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吃补药刺激出来的。更进一步讲,首先要还经济增长以本来面目,正当(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增长留下来,逐渐放弃政府主导或浪费资源或破坏环境的不必要的那部分虚的经济增长。其五,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这不可避免。但是,市场作用的空间会更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会增强,市场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当然,速度要稳降,而不是猛降,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也就是说,速度下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长期的过程,挤水分的过程。其六,速度降一点,效率升一点,结构优一点,生活好一点,就是新常态的目的。那么,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让人民生活更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