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采访了一位妈妈,某小学老师对她说:“你家的孩子是这个班中最差的孩子”,让我内心非常的不平静,遂起笔,这样的话出平常人之口可以理解,但出自于“老师”的口中让人不禁对社会上关于老师的“口碑”问题深感担忧。
小时候特别敏感,看老师就像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大人,因此对老师的评价格外的在意,而老师的评价也决定了班级小朋友们的评价,我小学的数学老师景老师,记得我没有背出乘法口诀表,她就温柔的让我留在她家,不但完成了还允许我在她家玩,在她的眼里都是鼓励,这是我后来想明白的,她的心里有为师之道。虽然我的数学一直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从不认为这门课是障碍、厌烦,却总保有探究的激情。
这么一个老师为什么会说这样伤害孩子的话,难道她自己没有孩子吗?我不知道她曾经对多少学生说过?说过多少次?为什么这么随便就说出来了呢?导致这位妈妈很伤心也很忧虑。
也可能是这位老师小时候被管教惯了,所以形成了文化,身为师者应注意“矢”“口”,“矢”加“口”为知识的“知”,古人知道评的重要责任重大,那么尤其是评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蒙童,如此不负责任的妄言“口碑”岂不是将知识之通路堵塞了吗?更何况是披着老师这个职业的嫁衣。
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也遭遇老师不负责任的“口碑”。据格登介绍,这名老师名叫加德姆,被校方雇用来教那些成绩最差的学生。“他当时知道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时候,嘲笑我‘这是个非常荒唐的想法,因为你不可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任何成绩。“
由以上例子可发现即便是这些世界级大师的童年也仍然会遭遇老师的“口碑”问题。
先祖曾告诫后代为“师”的子孙:“如果搞不明不白就不要去管一个孩子”。这句话包含着大智慧。
天地孕育万物,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其属于自己的“天赋”,古人曾说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当一个“师”者不明白一个孩子的天赋,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不明白孩子的基因背景,更不懂得生命的多态性的情况下下评价,那么就会简单粗暴的伤害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消耗。古人说为师者应明坤道,以厚德载物,孕育生长,滋养生命。
希望谨慎莫“矢”“口”,呵护我们的孩子的心理,使其身心健康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