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郢都新发现
追溯荆州这座古城的历史,不得不提楚郢都。
郢字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世本.居篇》载:“武王徙郢”;《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而清华简《楚居》则明确记载了楚武王居大郢(浧)(又称疆郢),并记载楚王迁居“×郢”14处。
楚国都城为何称郢?清华简《楚居》记载,自季连以来,楚人建都凡二十六处,庶几每王必迁,因楚人承传殷商文化的遗习之故。楚武王迁都“大”后,“众不容於大,乃溃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曰郢。”意为“大”地人口发展很快,城区不能容纳,武王就在“大”附近的“疆浧”填湖来扩展城区居住地。“疆浧”原来有水,所以字从水作“浧”;填湖后成为陆地,就从“阝”,写作“郢”。
值得一提的是,“郢”在一般人观念中均指楚国都城,其实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因此楚人所称之“郢”是指行政中枢及楚王宗庙所在地。这从郢字(左一个口,口下为王,右边一个邑)象征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可知。
自春秋早期楚武王徙郢,到战国晚期秦将白起拔郢止,楚国以郢为都长达400余年,誉为“天下第一城”,是楚国历时最久的都城。据桓谭《新论》云:“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郢都确实曾经繁华一时。关于郢都的地望,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集中到湖北宜城楚皇城和荆州纪南城之上。遗憾的是,楚皇城和纪南城建筑年代均为战国之际,但绝不是楚始都之郢。以至于楚郢都究竟在何处,至今尚未确切定论。
据《左传.哀公六年》载:王(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沮)、章(漳),楚之望也。”换言之,楚人迁徙定居是沿汉水及沮、漳河流域进行的,尤其是沮漳河流域荆州、当阳、枝江三市交界处应是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据清华简《楚居》载,楚国早期居荆山和沮漳河流域“京宗”(今湖北保康聚龙山一带)、“夷屯”(今湖北南漳武安镇)、“鄀”(今湖北宜城郑集镇)等地,从夷屯至鄀的连线看,楚国应该是沿蛮河逐渐向东迁移,然后沿汉水向南发展,至楚武王时徙居大郢(今湖北钟祥冷水一带),再沿沮漳河开启了楚东周时期在江汉地区的大发展。至楚文王时先后徙居湫郢(今湖北钟祥郢中街道)、蔿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等地。而今荆州蔡桥台基遗址群、当阳季家湖城址、枝江青山墓群,均与沮漳河相去不远,三处共同构成了一处面积广大的高等级聚落群,显然该区域应是东周楚文化的核心区之一。
附:季家湖城址
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季家湖村南,为春秋楚城遗址。1973年发现,1979年试掘。城址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400米,面积4平方千米。保存有部分城壕和台基。曾出土了“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铜钟和大型青铜构件及绳纹筒瓦、板瓦。城北杨家山子发现有东周时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距城北不远的赵家湖楚墓群(长15千米宽5千米)已发掘近300座楚墓,其中多为春秋时期,以“王孙飊乍(作)蔡姬饮簠”、“番仲作戈”、“许由造戈”、“楚子超鼎”及有重要铭文的铜器等最为精美。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枝江市问安镇。为春秋时期楚国贵族陵园。面积15万平方千米,共24处大型墓冢和密集的楚墓群(其中问安楚墓群面积3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文物有青铜器、兵器、车马器及丝绸等珍贵文物。2012年,邻近白洋镇万福垴村出土的“楚季”钟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公室青铜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郢城
位于荆州城东北1.5千米。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1400米,周长5600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残垣高3~6米,护城河宽30~40米。据考郢城是楚平王为防吴国入侵而修筑。秦时为南郡治所,西汉为郢县(王莽改称郢亭)治所,东汉并入江陵县,城遂废。城名“郢”或借用楚都“纪郢”,或实因“郢县”、“郢亭”而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楚皇城遗址
位于宜城市城区东南7.5千米。又名鄢都,为楚国别都。城址面积2.2平方千米,略呈矩形。城墙周长6440米,厚13.05米。紫禁城、白龙池、烽火台、金银冢(楚昭王墓)、晒金坡等遗迹现尚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