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笔者花了大量精力,考察国学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在汉阴的故居,得出结论:“三沈”汉阴故居主体即是汉阴老城民主街111号大院,并写出了《沈氏三贤汉阴故居考》一文,先后被《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律动家园》、《汉阴文史资料》第五集刊登,引起原陕西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徐山林、原安康市委书记王忠民和三位大师后人的重视。沈尹默之孙沈长庆对此作了进一步考证,将汉阴民主街111号与他们老家吴兴竹墩村老屋进行了对比,亦认定汉阴民主街111号即是他们沈氏在汉阴的故居,写出了《陕西汉阴沈氏故居考》一文。2013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沈长庆所著《沈尹默家族往事》,将此文收入,刊在第49至54页,并附了三张图片。
沈尹默之孙沈长庆在《陕西汉阴沈氏故居考》中说:“我将此宅(即汉阴民主街111号)与竹墩村承志堂做了对比,我特别注意到沈氏老家竹墩的承志堂,其格局与建筑和汉阴老城民主街111号宅院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极其相似,一进承志堂大门左手同样是个小花坛,如不留意,你还以为又回到汉阴。汉阴的这处宅院,处处体现着江南人的灵秀和典雅,也同样都是架子房结构,宅院均是由几个小庭院所组成,厅堂、会客厅、书房考究,卧室按辈份分布在各庭院的两边,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前院也有回字型走廊,阁楼均高大相通,后院并都有园林式花园,主人的正房和佣人住的偏房明显隔开,便于主人议事、看书、习字。汉阴老城内多系湖广移民,保存下来的大户豪宅,没有一户的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像江南宅院,而是无侧门及通前至后的佣人活动偏房区,前院无回字型走廊,阁楼不高大且互不相通,家中花园缺典雅的园林式。由此,可以推断民主街111号,是竹墩村承志堂的翻版,充分体现了沈尹默三兄弟的祖父和父亲的怀乡之情,以及保持江浙地区的生活习俗,两处居所基本相似,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先生早在2002年1月12日给汉阴信中指出:“汉阴县人民政府拟建‘三贤故居’,此为中国文化界重要项目之一。‘三沈’与当时‘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二马’(马幼渔、马衡)并提,为著名学者、专家、文化大师,享有国际声誉,理应保存故居,以便后人瞻仰学习,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等”。遗憾的是,真正的“三沈”在汉阴故居并未得到保护和恢复重建。时至今日,民主街111号“三沈”汉阴故居面临垮塌或被毁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