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渠先生夜话(76-78)


751.苗实:知识分子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可能区别在于有一定的读写能力。而且,这个读写能力,也是通过十年寒窗长期训练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更多需要耐心,而非聪明。至于头顶上的光环,今天可以给予你,明天可能就不存在,所以,作为智者,不必当真,不必炫耀,不必仰仗。况且,文化界也有虚幻的泡沫,而还知识分子以本来面目,没有什么不好。

752.苗实:余丰慧老师是资深金融工作者,在工作之余进行了大量的财经创作。根据网上的信息,他的文章点击率不低于六千万,可谓影响广大。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奋与高产,用“惊人”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他的文章时效性非常强,答疑解惑,诲人不倦,堪称当下财经评论家或经济学家群体中的一棵常青树。希望欲在财经界一探究竟的朋友,推荐紧跟余老师的精准解读。

753.苗实:没有自由,就没有灵魂。而有了自由,没有法治,就是罪恶的灵魂。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本质上就是还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与此同时,建立法治社会,给予自由以正当的保障,不至于自由被糟蹋,沦为罪恶。可以说,当下中国既需要自由,又需要法治,树立自由难,树立法治更难,而树立转型大背景下的自由与法治难上加难。更进一步讲,我对近百年内之中国谨慎乐观,而对三五百年后之中国充满期待。

754.苗实:社会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稳定的力量,一种是进步的力量。而稳定的力量在思想上趋于保守,进步的力量在思想上趋于创新。如果稳定的力量居于主导,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停滞不前;如果进步的理论居于主导,社会就会动荡不安,混乱不堪。所以,执政者就要善于平衡这两股力量,培育中间力量,使整个社会既有条不紊,又充满活力。古人云,调和鼎鼐,燮理阴阳,正是这个意思。

755.苗实: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从规模上看没有悬念。但是,从人均收入看,路不会短。更进一步讲,中国的创新能力还相当弱,差距更远。可以说,不要说未来三五十年,就是百年,甚至百年之后,中国依旧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和追赶者。当然,要成为优秀的学生和追赶者,就不要妄言中国奇迹,就不要图谋中国模式。而且,只有成为优秀的学生和追赶者,中国才有资格民富国强。《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756.苗实:不在同一个圈子,再解释也没有用,所以只能任由人评说,我自己做好分内之事就行了。再者说了,一个公众人物,处在舆论的漩涡中,就是有一万张嘴,也应付不过来。三国时魏国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明智者,大可借鉴。当然,当下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如果一味低调,可能人生就要少去一抹亮色。譬如,我是一位思想非常活跃的独立经济学家,每一个观点出来以后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而这在某些人眼里就是高调,但是这种所谓的高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是职业的客观存在决定的,并不是刻意为之。

757.苗实:我可能成不了一位高产作家,因为我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而不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我更乐意自己成为一位经济学家群体中的思想家,进而在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为社会大众(包括改革者)廓清思想迷雾,指明前进的方向。当然,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负担非常重,甚至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但是,这是我的志趣,此身只为改革老。而且,我要像四老四少这些前辈一样在改革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困苦,玉汝乃成。

758.苗实:许多人把头衔看得很重,往往忽略一个人的学识,我敢断言这是十足的舍本逐末。其实,头衔只是象征,如同店铺门前树立的招牌。也就是说,生意兴隆是店主经营有方的结果,而招牌只是起着向路人指示的作用,那么头衔对于知识分子也是一样,学识是学有所成的结果,而头衔只是表明从事什么职业,既不代表有头衔的知识分子都一定有学识,更不代表头衔可以把一个文盲包装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以,对知识分子而言,头衔永远是末,而学识才是本。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一个只有头衔的人就是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到头来只会贻笑大方,沦为笑柄。至于渊博的学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三五十年,甚至一生,是不可能成就的。

759.苗实:[常修泽]基本观点:“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当然,该排斥的应排斥,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排斥了一些不该排斥的东西。“包容性制度”特别在用人问题上,要讲“五湖四海”。刚才说到保护中青年,胡耀邦主持中央时期,比较清明。1984年莫干山会议选人有“五个不讲”: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务、不讲关系,不讲名气,“以文选人”。只要能给中央建言献策,有好的想法,我都用。这种“英雄不问来路”的做法,把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推到了历史舞台上,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命运。现在,讲背景,讲学历、讲职称、讲职务、讲关系,排斥了多少有为青年(特别是社会底层青年)。我认为,常先生说得相当好,改革开放事业要取得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就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多有禁忌,处在社会底层的有为青年只能被边缘化,甚至被埋没。这样的话,就等同于是有眼无珠,暴殄天物。

760.苗实:在人大经济论坛,已经快五年了。其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辩论。由于我提出了自己的三大理论创见,以致于不少辩论需要我像诸葛亮一样舌战群儒。而为了加重语气,我就把接连三个感叹号当做句号来用了。而且,还不知不觉成了习惯。现在,白老师和珍增兄的意思是希望我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那我就改吧。不过,在告别接连三个感叹号之际,我还是要感谢他为我立下的汗马功劳,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

761.苗实:我的一个自选集《我的转型中国梦》,发布三天以来,已经有182人次下载了,特此庆贺。对于转型问题,我在文章中谈得不算少了。不过说实话,转型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个中国经济学家都研究过。但是,转型,过去是问题,现在是问题,未来仍然是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相当有趣,我要继续研究。可能,转型问题在网络上不算大热点。

762.苗实:我做研究,如痴如狂,已入忘我之境,以致于不拘形式,挑战权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读我的文章,千万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来看。而且,一部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也就是说,思想水平是作品的灵魂,不在长短,不在美丑,不在雅俗。

763.苗实:在新浪微博上有个农民王二狗,小有影响。今天,他发了一条微博,我说农民辛苦吗,有人骂,我说农民幸福也有人骂,我说农村艰辛环境不好,有人骂,我说农村美丽也有人骂....虽然我不在乎,但媳妇说了,以后不玩微博了,只在家里电脑写写文字,最后一条,谢谢大家!我看到后,评论了一下说,人的个性千奇百怪,笑骂才是真实人生。即便遇到血口喷人,胡搅蛮缠,也不必太在意。本来,世间事真真假假,马马虎虎随他去。

764.苗实:有时候觉得,书不能读多了,多了,不得了,麻烦得很。譬如,读了三十三年书的我,就像母鸡下蛋一样,天天天都要写点东西,不然,憋得慌。当然,烦上一阵子,又感觉其乐无穷,如此循环,没完没了。 

765.苗实:雷颐先生在讲晚清历史的时候,提到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句是沈缦云说的,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天意难回,人事已尽。另一句是梁启超说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我认为,改革是民心所向,必须动真格。不然,社会矛盾激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得抓紧。

766.苗实:在网上发表文章,分享作品,看似容易,其实最艰难。首先,这是免费的,大家不用破费。同时,作者就没有获得收入。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能坚持的人有多少。可以说,即便存在,也相当罕见。毕竟,这是学雷锋,无偿服务。可是,还是有不少人从不体谅作者的难处,要求这要求那。当然,欢迎合理的监督批评。

767.苗实:在这个国家,别以为独立经济学家就可以百无禁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我的体验而言,相对尺度可以大一点。但是,在某些领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来,我还不怎么觉得,而现在随着思考的越来越深入,愈发难以摆脱各种千奇百怪的所谓束缚。事实上,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角度讲就不应该存在。但,还是顽固地存在着。更进一步说,我一个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成千上万的体制内知识分子了。也就是说,体制内某些善于反思的知识分子比我想得更远更深,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渠道或条件。试想,在思想市场是如此的格局下,能够有什么创新思想,能够有什么丰硕成果,能够有什么时代精神。新一届领导人讲中国梦,我想首先学术界要有做梦的环境。如果学术精英都不敢做梦,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科技基础就无法夯实。而领导人也讲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768.苗实:我不是激进派,而是温和派。尽管如此,写文章也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一篇文章出来以后,这一审,那一审,一拖就是几天。甚至,有的网站嫌尺度过大就直接退回来了。造成的结果是,好不容易一个好构思,一细琢磨就黄了。所以,写文章就比较累。而这个累纯粹是多余的,没有正当理由的。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有什么中国梦。当然,我可以专门去写一些技术性文章。但是,我一个偏好思想性文章的人,不管怎么说,不甘心。位卑未敢忘忧国,我真是地命海心啊。

769.苗实:老凯恩斯说,几乎没有什么人胆大妄为到要向化学家或机械师通过终身学习和劳作而积累的知识挑战;但是,几乎任何有读写能力的人,都自以为有权利就贸易或货币问题提出和坚持自己的主张。连续多年来的经济学文献,包含了具有科学精神的著作,也出现了一批对经济史一无所知、对经济观察不屑一顾的最平庸、也是最臭名昭著的著作。此种情景真好像占星术与天文学之间、炼金术与化学之间的你追我逐。一般而论,鲁莽的概括和不知所云地吵来吵去,就开始成为大众经济学的普遍倾向。伴随着这种情形的是,对基本概念漏洞百出的分析,思维的混乱,以及把错误命题看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在这种场合,演绎推理被派上用场,但不管推理发生效力所必要的条件是否存在,推理的结果就被拿出来了。我认为,老凯恩斯的这段话非常重要,经济研究者应该反复读,而博学严谨务实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内在品质。

770.苗实:A.桃李满天下,声名震九州;无言胜有言,名师出高徒。B.一代宗师虽西去,涛声依旧醒后人;实事求是献妙策,淡泊名利育英才。C.一生坚守无怨无悔,献身教育功德无量;经世济民高瞻远瞩,正心诚意中华崛起。D.月儿九州余海角,欢悲当知平秋色。人生无处不浮沉,谁个旁观尚局中。E.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经不叛道,不愧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提倡公有制有多种形式,求真有新解,彰显独立知识分子本色。F.学术探讨无止境,创新为根有进步;借鉴西方要虚心,突破才是真功夫。理论本来有条件,稍作腾挪便为空;外来和尚好念经,自家圣贤当骗子!

771.苗实:读书三十有三载,困居家中父母养;恩师至仁来解围,助我理想成现实。谆谆教诲伴我行,学问路上多砥砺;永秀热点展雄才,城乡研究大舞台。师门从来多英才,永秀经管前途广;我心已决做门徒,常挂师命在心头。习李新政藏锦绣,三中全会又召开;一介布衣不自量,横渠四句敞胸怀。

772.苗实:清涧不只出部长,白家儒生更带彩;陕师读书才出众,西大经管建奇功。如今创立研究院,深入基层常调研;即便病中还把脉,地方经济润心田。教书育人三十载,桃李天下自芬芳;经济名家不虚传,省府决策问当前。讷于言而敏于行,理论实际紧结合;栽培后辈不遗力,成就英才美名扬。苦学多年心迷茫,无人引路更彷徨;二零一三贵人扶,点石成金有圣手。耳提面命传心学,深宅书痴受益多;天赐良机遇上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本寒门无出路,多亏恩师怀慈悲;梦想成真深感慨,滴水相救报涌泉。北宋张载范仲淹,当下眉坞与长安;中庸之学是古传,同工萨翁经济学。 

773.苗实:A.西北名师识才容才惜才,墙里墙外一样香;经济大家微观中观宏观,四老四少相媲美;常念师恩方知学问何来,指点教化何其深;更大努力才能步步向好,公诚勤朴胜于蓝。B.公则为天地立心,诚则为生民立命,勤则为往圣继绝学,朴则为万世开太平。

774.苗实:凯恩斯在《通论》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本书是对英国古典主义(或正统主义)传统的一种摆脱,这种摆脱在英国遇到了相当的抵抗。但我能设想,所有这些可能会对德意志读者产生某些不同的触动。这是因为,在德国一直就有它重要的经济学派——历史学派,他们早已对运用古典主义理论分析同时代人的重大事件的足够性提出了强烈的怀疑。因此我可以期待:当我向他们完整地提供一种就业与生产理论时,当这种理论在重要的关系上偏离正统主义观点时,在德意志读者中,我会遇到比在英国读者那里少得多的抵抗……比较起那种‘自由放任’所造成的生产和分配理论来,我的这种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适应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关系。我觉得,凯恩斯在这段话中道出了自己学问的玄机。其实,凯恩斯经济学本质上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学。

775.苗实:黄有光先生指出,对于中国经济学界,第一要务,并不是理论创新,而是先精读正统经济学,掌握好它,把它用于解释现实世界,提出合适的政策建议。在这过程中,发现正统经济学有不足够的地方、不全面的地方、不适合于中国的地方、甚至可能有误导性的地方,再去补充、改进与创新。因此,我不同意会议关于“如何推进理论创新”的提法。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论创新,而是提高经济分析能力。我认为,黄先生自有他的道理,确实中国没有理论创新的经济环境。不过,如果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可以找准突破点的话,理论创新还是可以尝试的。

776.苗实:毛时代,最大的失败,就是既没有人权,又没有产权。也就是说,自由没有,面包也没有。而邓时代,最大的成功,就是部分恢复了人权和产权。也就是说,自由有点,面包也有点。现在,中国领导人讲中国梦,志在中华民族复兴。我看,要圆这个梦,实质上就是力争人权和产权的完全恢复。否则,还是带着枷锁在跳舞,壮志难酬。

777.苗实:A.我为什么坚持,就是因为我作为独立经济学家的经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为什么坚持,就是因为我的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厉以宁老先生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一,要有自己的梦想。第二,要有坚持的力量,不能半途而废。说实话,我就是一个有梦想并乐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年轻人。B.恩公白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终身受益的四句话,人生是酸甜苦辣的,“苦”是正常的,不要埋怨活得太苦,要体会到苦中之甜;工作是劳累的,没有累就不可能有收获,但要累得值得;命运是可以变的,但需要努力,而不是抱怨;理想是可以设想的,但行动才是硬道理,不是说说而已。我认为,恩公的话相当有道理,值得我们年轻人铭记。

778.苗实:张载学说,包括“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精思力践”的求实作风.“为政足民”的政治情怀和“躬行礼教”的传统美德,尤其是他的“四为”思想概括了张载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在心,永远学习。虽然,我与张载是跨时代的乡党,但是对于张载学说不是非常熟悉。如果以后有空闲,争取系统学习研究张载学说,做一位合格的张载学说的传播者。

779.苗实:在现实中,有三类人,一类是享受生活,另一类是缔造事业,中间是上述两类兼而有之。也就是说,有的人拥有生活,却没有事业;有的人拥有事业,却没有生活。而中间一类人,既拥有生活,又拥有事业。当然,这三类人都有存在意义。而且,极端者少,居中者多。在一定程度上讲,生活事业双丰收更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人世间没有人不被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即便是获得某种认同,也无法避免。所以,人有时候要一眼睁一眼闭,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记明天忘,马马虎虎,难得糊涂,

780.苗实: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更多是提供物质力量,老师更多是提供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没有父母这个物质源泉,没有老师这个精神源泉,就成就不了现在的我。尤其是我大学毕业之后这十三年,父母和老师给我传递的力量之大无法估量。可以说,是父母给了我生活,是老师给了我事业。在我的老师中,从事业上对于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外四王内九圣。相对而言,九圣都是中国人,给我的榜样力量更大。而且,我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老师在黑暗中给我光明,即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为可能,也不会有如此辉煌的造就。所以,父母老师是我命运得以改变的真佛,我要永远礼敬,永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