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票当“摇钱树”,极弱智的发展思维


    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其中,丽江玉龙雪山门票由105元涨到130元,广东丹霞山门票由160元涨到200元。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

一张门票上百元,一家人外出旅游,算一算门票账,很多人就可能打消旅游的念头。虽然黄金周的景区原本就很拥挤,少一些游客还有利于景区的管理。但是,如果因为门票价格过高,将居民旅游的心理压垮了,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可能就不是几个经济数据就能说明的了。

我不知道,一心想着给景区门票涨价的地区,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把经营的思维停格在辛酸涨价一个点上,而不算综合旅游经济账。前些年的西湖,不就是因为取消了门票,综合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吗?

而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投入的旅游景点,一般都是价格非常低廉的,是鼓励居民频繁进出的。而到了景区里边,很多私人投资的项目,就可以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价格了。而游客则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以及经济状况,选择游玩哪些旅游项目。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旅游景点一直能够保持比较旺盛的旅游热情,广大游客也乐意到这些公园去旅游,甚至在公园内聊天、谈话。

显然,真正的旅游经济,特别是大旅游经济,门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特别是政府,更应当站在比企业更高的角度,认识旅游经济的内涵,倡导旅游的综合效益,而不是把眼睛紧盯住门票这个看起来很“赚钱”,实质对旅游很具杀伤力的手段,把居民旅游的热情消解掉,把旅游消费的能量化解掉。

必须承认,那些热衷于将门票作为“摇钱树”、不断地提高门票价格,以此来捞取眼前利益的地方,是极为短视、极为弱智的,是想以此来扼杀中国的旅游业,以此来扼杀居民的旅游动力。要知道,按照这样的涨价方式,总有一天,居民的旅游心理防线会彻底崩溃,最终集体放弃旅游。面坚持改革开放斩“黄金周”,也只有自然而然地消亡。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中央曾经出台了鼓励居民旅游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则推出了免费向居民发放门票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出,也确实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很多景区都取消或降低了门票收入,但是,旅游总收入却因此不降反升。而随着各地频繁上调门票价格,从门票收入来看,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综合旅游收入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居民的旅游热情,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居民已经放弃了旅游的计划。

事实上,类似于将门票当“摇钱树”这样的行为,在地方政府向上可以说随处可见。如“土地财政”,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表面看,“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获取了大量利益,实质上,却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在“土地财政”的冲击和影响下,已经被严重边缘化。

对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旅游是一篇大经济文章。这篇文章怎么做,从目前地方政府的旅游思维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也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一级政府,在发展旅游经济问题上,如此在乎眼前利益,在乎一时得失,在乎门票带来的短暂快感,怎么可能将旅游经济抓好。正如有的网友所言,按照地方政府把门票当作“摇钱树”的做法,即便徐霞客再世,也会变成宅男,躲在家里不出去了。

我们说,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公益行为。而且,旅游的公益性,还具有全球性质。对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通过发展旅游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景点比较多的地区,旅游更可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旅游的经济价值,决不是简单地用门票收入来衡量的,旅游经济更不是门票经济。如果真的想发展旅游经济,就必须有大旅游概念,有大旅游意识,将综合收入作为旅游的考量手段。一个地区,如果能够通过低廉的门票、良好的服务、优质的环境,将旅客全部吸引过来。那么,其所产生的价值,就决不是门票价值所能体现的。

虽然有关方面对门票调价有具体的规定,但是,这样规定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不具约束力的。要想不把门票当作“摇钱树”,唯一的出路,就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理念有根本性的转变,能够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联系起来,从而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到时候,象门票涨价这样的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会用市场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更具经济价值的眼光来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