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华西都市报》报道:“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第三届中国出生缺陷防控论坛在成都召开。根据国家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我国婴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全国监测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7.67/万,2011年升高到153.23/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另据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统计,本世纪前十年,四川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也在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那么,出生缺陷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倡导的“晚婚晚育”。在医学上,女性生育的最佳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但据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一项临床调查,近10年,四川大约有25%的女性选择在30岁之后才生育。
计划生育宣传说要“提高人口素质”,但实际上,计划生育降低了人口素质。计划生育降低人口素质,除了“晚婚晚育”导致出生缺陷率上升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城市普遍实行“一孩”政策,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从而引起城乡生育率上的差别,农村居民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其先天素质并没有明显差异,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由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均高于农村地区,因此,二元生育政策会导致人口素质逆淘汰。如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生育权,无疑更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2)独生子女政策剌激了“多仔丸”的滥用。有些夫妇想生两个孩子,但政策只允许他们生一个,于是他们希望通过服用“多仔丸”来生育双胞胎。而滥用“多仔丸”,会引起孕妇的全身性症状,胎儿早产、畸形和死胎率,都要比正常怀孕高出数倍,甚至会严重威胁孕妇的生命安全。
(3)现在我国婴儿出生缺陷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计划外怀孕的妇女为了避免被计生部门发现而东躲西藏、担惊受怕,母婴得不到良好的营养,也不敢参加孕检。
(4)一些生二胎的家庭本来是有能力使两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生二胎被计生部门征收了巨额的“社会抚养费”,导致这些家庭陷入困境,孩子的教育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5)计划生育将大量的行政资源用于人口数量的控制(例如,2012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812亿元),因此挤占了本可以用于提高人口素质的资源。如果把花在计划生育上的人力和物力改为花在贫困地区的教育上,无疑更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