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如何才能拉动内需?


      中国8月份外贸数据延续“外暖内冷”的格局,海外市场持续回暖令出口同比增幅基本符合预期,而萎靡不振的内需却让进口降幅进一步放大,导致贸易顺差在7月创出单月历史新高后,8月继续刷新这一纪录并接近500亿美元。

数据显示,8月出口2,084.6亿美元;进口1,586.3亿美元,贸易顺差498.3亿美元,扩大77.8%,改写7月创下的473亿美元的单月历史纪录新高。持续刷新的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外汇占款加大和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也反映中国内需疲弱背后经济增长动力的严重不足。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在拉动,内需一直增长乏力,即使是腐败最泛滥的时期,畸形消费奢侈消费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对拉动内需作用并不大。

中国究竟靠谁才能拉动内需?这是政府和经济学家吵得头疼的问题。权贵们该有的都有了,豪宅、豪车、情人、二奶应有尽有,没钱人仍然什么都没有,辛辛苦苦挣点血汗钱只能放在银行,眼睁睁看着纸币一天天贬值。

   

很明显,要拉动内需,必须首先增加全体国民的收入,而增加收入并不是单纯的涨工资,而是要加大对全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的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拓宽保障面,让社保不仅覆盖城市居民,而且也要覆盖农村居民,这样就等于实实在在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如果13亿中国人,大家都没有后顾之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日有所食,谁都会放心大胆地去消费,用不着政府和专家操心发愁。

   

在提高全民收入方面,中国最应该放下身段向日本学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具有深远影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让日本全体国民同步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1963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76亿美元,这一经济规模,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1.4%、西德的70%、英国的78%196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3%,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GNP总量中排在美、德、英、法之后的第五位。1968年,也就是在明治维新100周年的时候,日本的GNP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那以后,日本一直保持第二的位置,直到去年被中国超越。

这期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0.4%10年间国民收入增长率340%,实际消费水平提高2.1倍。各个阶层普遍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收益,基尼系数显著降低,从1964年到80年代中期,日本的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26的低水平,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位,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尤为重要的是,在实施计划的十余年里,日本社会形成了将近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实现了国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真正实现了国强民富。“国强”方面,1955~1970年,日本国民财富总额增长了约8倍。“民富”方面,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各项指标大幅提高,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人均报纸消费量比美国还高,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长上,把这一核心要点作为这场新经济运动的名称、口号和旗帜高高举起。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发展就会井然有序;如果仅以GDP增长为目标,没有提高全民收入,财富分配混乱,经济发展必然是畸形的。

中国官员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国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而不只是让极少数人过好日子。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是催生了极少数富豪,而日本的经济发展却使全体国民增收。两相对比,他们对待国民的态度,泾渭何等分明。提高全民收入,让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是拉动内需的必要前提。

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常把GDP作为第一目标,把金钱看得比人重要。当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提高,社会保障严重缺失时,他们漠不关心。他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牺牲一代人,制造虚假的繁荣,能够保持社会和谐政权稳定。而日本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只有大幅度增加全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稳定的中产阶级,从而拉动内需,使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