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5日,日本政界和国会的右翼人士都会蠢蠢欲动,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当然也包括韩国,对这种行为不仅鄙夷,而且愤怒---因为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所谓“神灵”,包括了二战战犯。中国痛斥为“拜鬼”。这成为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之一。
安倍晋三再任首相,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冰点。两国舆论甚至发出中日难免一战的声音。
安倍这个任期内,中日两国领导人停止了双边会晤,多边会晤场合中日领导人也是“相逢不相识”。中国对安倍的冷落,彰显对安倍一揽子内政外交政策的不满。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态度,韩国对日外交也和中国立场一致。在东北亚,日本成为被孤立的麻烦制造者。
安倍希望缓解这种尴尬的外交窘境,因而一再宣称要实现中日领导人误会。有呼吁自然是好事,但安倍言行总是言行不一,让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紊乱波折中。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在北京举行。安倍认为,中国作为东道主,对于实现中日两国领导人会晤,不啻最佳时机。因而,7月份他派出了前首相福田康夫作为访华特使,并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习近平传递给知华派福田的信息是善意的。中国希望中日两国维持正常的友好关系,但这需要日本切实作出善意的回应。
8月9日,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东盟及相关外长工作会议上,中日两国外长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会晤。这是安倍这个任期里中日关系的外交突破。在会晤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述了中国在历史和钓鱼岛主权上的原则立场,要求日方切实克服两国关系中的障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则表示“重要的是相互努力改善双边关系。”
中日外长会晤,日本舆论认为这是中国调整对日强硬路线的开始,中国官方舆论则以寥寥数语称为“非正式会晤”。双边的不同态度,凸显中国对日政府缺乏信任。
不过,如果安倍首相切实作出改善中日关系的努力,中日关系自然会柳暗花明。日方期冀,也极有可能在北京APEC峰会上变成现实(习安会)。可惜,安倍随后的“善意”颇让中国失望。8月15日,安倍虽然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但他向靖国神社奉献了祭祀费。更糟糕的是,他在讲话中没有对日侵略历史表示反省。27日的《朝日新闻》则报道,安倍公开赞扬战犯“赌上自己的灵魂,成为祖国的基石”。为战犯唱赞歌,这很荒谬,考虑到安倍首相已然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取得海外派兵权,难免会让邻国想到,安倍更像是个军国主义者。这让中国很忧虑。
言行不一,行为错乱,这是习惯“察言观行”的中国各界对安倍的评价。在此情势下,中日关系很难得以改善---即使中国在APEC峰会上给予安倍相应的“面子”,中日关系实质上仍处于萧索的秋天。(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