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软弱涣散”要“对症下药”
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突出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而以往一些地方却抓偏了方向,有的一味高投入建村部、高规格配硬件,有的片面要求机关单位送钱送物,有的干脆就糊弄糊弄、应付应付,导致整顿之后“软弱涣散”继续“反复”、“反弹”的情况频繁出现,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的切入点,将力量用错了地方,没有坚持做到“分类施治”、“对症下药”。
群雁高飞头雁领。基层党组织之所以会软弱涣散,说到底,是缺少一个“双强型”的领头人。在村一级,客观上由于村干部工资待遇低、政治出路窄,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不太愿意扎根基层,特别是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比较难配、难选。有的村居党组织长期是一些老同志在支撑着、维持着,他们知识结构老化,工作缺乏激情,守摊子思想严重,不仅不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方面也是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因此,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首先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当地选不出来的,可以采取从机关选派挂职或下派“第一书记”等方式,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使村班子逐步强起来。对能力不强、素质不优的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要能换则换、能下则下。通过选配和调整,从而使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素质提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基层党组织之所以软弱涣散,除了班子成员不思进取,特别是“一把手”双带能力不强外,制度不健全,工作不规范,作风散漫,纪律松弛,人心涣散,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有的村里不要说有所谓的上下班制度以及考勤考核等规范性措施了,就连村部都常常是“空”的,所谓的村干部,不是游手好闲,就是忙于吃吃喝喝,这样的基层党组织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又怎么可能为老百姓谋利益、解难题。故此,必须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执行,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逐步使软弱涣散状况得到扭转。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思想政治建设。有的村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成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在党意识弱化,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不足,党性修养、道德锤炼不够,不能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不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不用说能够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特别是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在党意识教育、群众观念教育,深入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活动,拧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思想“总开关”,使班子成员的精神强大起来,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强大起来,真正达到固本强基、固本培元的目的。
风正好扬帆。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关键看有没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好作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说白了,是基层干部的作风上出了问题。所以,必须利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契机,要求和指导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认真排查“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以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深挖思想根源,提出务实管用的整顿方案、整改措施。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使基层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对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要强化作风建设、问题整改,使好作风、好传统得以回归、传承、发展。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病急乱投医”,只会延误病情。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全面的工程,绝不是靠建建村部、配配设备、送送资金,就能真正见效的,唯有找准病灶,对症施治、分类施治,长期坚持,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提升。
(倪洋军)
整顿“软弱涣散”要“对症下药”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