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老卤汁如何熬出?


 语言的老卤如何熬制出来?

很多年前,一个爱好语文的青年学生问我:“‘牛尔嚼着稻草的清香’是否犯了语法错误?”后来我们为这个句子辩论很久,双方都据理力争,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学生叫吴俊,喜欢在语文课堂上抬杠子,我既恼火他,又特别欣赏他。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再后来分配了工作。偶尔电话联系时还谈及此事。今天再来分析这个句子,无非是运用了语词倒错的方式,把句子写的有点诗情画意罢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深圳,一个写作水平非常高的女孩,现在只知道她姓殷,一次在她的随笔里写:“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黑,如同龟苓膏一般。”我跟她说,你怎么会这样描述呢?她说:“这是我那天晚上陪父亲第一次去泡吧的感受……走进包间里面乌烟瘴气。后来,我借口提前打车回家了。路上就想起了这个比喻。”好多年来,每次看见一些社会的阴暗处,我就想起这句话,就想到了当年的这个长相柔弱肌肤白皙的文静的写手。

几年前,读冯唐的小说,好像是《北京北京》里,他写自己和几个朋友去宵夜,喝啤酒。然后是找地方小便。他说,我的小便真雄壮啊,我唱了三遍《我爱北京天安们》和一遍《走进新时代》,那尿才拉完。它们落在池子里,溅起一阵阵的水花,呈现一层濛濛的雾气。冯唐的作品虽然评论界颇有微词,不利于年轻人阅读,但是,他的语言凌厉,俏皮,隽永。

不禁要问,学生的语言能力怎样才能提高,作文语言的“老卤”如何才能熬制出来。

我们知道,语言是来自生产生活,来自各种实践活动。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看见天空的闪电,惊讶地问妈妈:“妈妈,闪电多少钱一度?”这是孩子在日常生活里,语言的妙问。它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孩纸般的童心。

好的语言多来自深刻的思考与锤炼。上级来乡镇考查干部,农民回答:“我们的干部都是精神文明的。”上级领导很满意。农民接着说:“他们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细细推敲,这样的语言多么犀利,多么戏谑!把精神文明拆开来理解,并且分时间段来对立理解,既有趣又深刻。

好的语言依靠平时的阅读,积累。很多文学名人都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里“手自笔录,砚冰坚,弗怠之”的抄写;《七录斋》的作者更是要把一篇文章,抄写七遍,才可罢休;文坛上这些阅读积累语言的佳话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要写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是要大量的背诵名人作品。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幼学琼林》《文字蒙求》《增广贤文》这些读物,今天仍有巨大魅力,就在于它的语言好,便于成诵朗朗上口。对于口语的训练和书面语的积累,大有裨益。犹太民族的小孩,几岁就开始背诵厚厚的《旧约》;杨振宁回忆孩提时代读书生活,父亲每天要求他背诵经典诗文,直到现在还能背诵七八十首诗文。他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里就原文引用了年轻时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这就是语言的积累,这就是语言的运用。

还可以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形容马路狭窄,道路划线不合理,有人用一句“屁眼上拔火罐”来比方,多么有趣,多么生动。写语文改革的改来改去,缺乏实质的举措,有人用是“花裤衩上打补丁”,是“驼子摔跤——两头都没有着落”等等……

唐朝杜甫为了锤炼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宋人魏庆之说,炼句不如炼字,练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品格、人品)。真正的语言,如大树上的花儿,如枝叶下的果实,也如那片片落叶,自然又朴实,芳香而甜蜜。高尔基说,不是蜜,但是能粘住一切,说的也是语言。

语言这东西,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还要注意看对象和目的,运用不同的语言,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我们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多运用,多锤炼,一定能写出准确的、优美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附录:学生的习作和作文语言集锦

1、           自行车实在太难骑了,我好不容易骑上去,可那自行车就像一匹烈马,怎么也不听人使唤。(朱琳《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

 

2、           然后,他变本加厉,更加用力地拽着小鸟。兰兰跺起脚,伸长脖子,红着脸说:“你恶有恶报!要不放了小鸟,要不把小鸟放了。”(苏珊《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3、           我把手掌撑开,“啪”的一声拍到了他背上,道:“郭某,今天怎么这么早啊?”他转过头来,依旧一脸贱兮兮的笑容,说:“是啊是啊!好早好早!”我斜眼看他那一脸贱相,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人说他帅呢?!(王一清《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4、           所以,家对我而言,就是叶落所能回归的根,就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就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就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范少雯《散步》的感悟)

 

 

5、           不知怎的就记起了童年小镇上中秋的黄昏,宛如天河里坠落了一弯金色的月亮,亲吻着故乡的田园,从炊烟袅袅的村寨里,不时地几声狗吠鸡鸣,邻里乡亲们都上上下下忙碌着制作过节的食品,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过节的祥和气氛。(范少雯《沿着月光的颜色》)

 

6、           奶奶种的花朵,每天开在刚刚出完晚饭的时候。吃完饭,我就蹲在我家的院子里看它们,那鲜艳的紫色喇叭,在暮光里像是说着悄悄话。奶奶管它叫“坐锅子花”,意思是吃完饭就开花。看着看着,我的腿就麻了,奶奶喊我进屋看动画片。(范少雯《百日光》)

 

7、           空气里,总是宁静得只剩下阳光跌落的声音。(范少雯《满架蔷薇一院香》)

 

8、           站在桃树下,风吹花落,粉嫩嫩的桃花徐徐地从身旁擦过,仿佛少女温婉的梦呓般的叹息,裹着一点点慵懒,一点点缱绻,一点点悲凉,在耳畔绵延无尽。(范少雯《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