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习主席的公开信: 请用互联网思维治理贪污腐败


致习主席的公开信:

请用互联网思维治理贪污腐败

 

习主席:

您好!

看到您上台以来对贪污腐败的打击,作为一个公民,甚是感到希望。作为受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的人,不吝冒昧,给您写公开信,希望您能用互联网思维来治理贪污腐败,一改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政府从未战胜贪污腐败的先例。

一、为何中国历史上治理贪污腐败都不能最终成功

从来就没有刁民,只有刁官。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认识到,贪污腐败的刁官才是政权的最大敌人,它是生长在政府身上的毒瘤,不拔除不足以让政权长治久安。

但是,即使是朱元璋那样一手严刑酷法,一手苦口婆心的“两手都有,两手都硬”的做法,也未能解决掉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其他决心不如朱元璋大、手段不如朱元璋狠的治理方式,更不能对贪污腐败触动分毫。

究其原因,林林总总,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

在发现贪污腐败之后,治理决定是从上往下传达,但是治理结果是从下往上汇报。这样一来,信息的屏蔽、扭曲、隐瞒、作假就成为可能,层级越多,信息的不对称情况越严重。即使为了突破层级直接派出钦差大臣,也因为他还是依靠当地政府提供信息,依旧无法改变得不到真实信息的状况。

信息不真实,监管就不可能到位;监管到不了位,效果自然打折扣。

从长期来看,通过政府系统本身治理贪污腐败,只有失败一条路。

但是,互联网时代,从技术上为改变这种情况提供了可能。

 

二、互联网思维下彻底治理贪污腐败如何成为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关于治理贪污腐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希望得到解决。

这是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了第二阶段——“互”的阶段。

这个阶段以微博的出现为标志,人们开始生活在网上。

互联网发展到这一阶段,关于治理贪污腐败出现了很多改变:

首先,贪污腐败信息的发现,不再需要内幕人士。

内幕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鱼死网破的方式揭露他人的贪污腐败行为。

网络时代,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通过公开的信息,就可以分析出某个政府官员是否存在贪污腐败的可能。最著名的就是微博上的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 他发现通过公开场合照片上官员所佩戴的手表,可以探查出政府官员是否有贪污腐败的嫌疑。其他还有通过开的车,穿的衣服,住的楼房,佩戴的首饰,都可以探寻到信息。

这就扩大了贪污腐败分子暴露的可能。

其次,贪污腐败信息的举报,不再担惊受怕。

历朝历代举报贪污腐败分子,都需要前往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是给相关部门寄送材料,这都增加了举报人的风险,间接打击了举报人的积极性。

同时,也还对举报人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要求,知道相关部门在哪里,地址在哪里,在守卫森严的地方,还存在如何才能进去的问题。这就增加了举报的难度。

而且被举报之后,官官相护或者人情的原因,举报材料可能被某些人扣留,最终石沉大海,像根本没有出现过举报一样。这就降低了举报披露的可能性。

网络时代,举报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进行。简单、快捷、安全,此外,因为还有截屏等技术,虽然有些人可以动用关系删除初始信息,但举报信息并不会消失,而且删除这一动作,反倒会引起更大的怀疑,一定程度上在人们心中坐实贪污腐败的事实。

最后,贪污腐败的处理进展,可以随时播报。

当事人可以随时在网上公布事情的进展,其他有兴趣的人也会自愿在网络上报告事情的进展,如果事情影响比较大,还会有志愿者或者媒体加入。这种播报,不但是信息的公布,也是一种监督,形成一种压力。

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很难进行勾兑,敢于进行勾兑的人也不多,事情得到公正处理的可能性大增。

 

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治理贪污腐败的决定还是由上往下传达,但是治理贪污腐败的结果,却不再依赖于政府系统从下往上的汇报,而是有了一条另外的反馈回路。

这就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如何操作

具体操作上:

1.信访部门负责收集信息。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贪污腐败的信息,信访部门都加以收集。举报人可以@ 信访部门的微博,这样能够保证所有的信息都被信访部门追踪到。

2.信访部门收集信息后,将信息转给相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由他们根据信息进行调查取证等工作后,再将相关的资料转给检察院法院等机构。

3.法院等根据法律作出裁决。

4.信访部门将裁决结果在网上公布,作为对初始举报人的一个回馈。法院公布裁决结果,作为告知义务。两者还可以对照。除非有保密的要求,进度也可以实时在网上公布。

 

这样一来,并没有增加新的部门,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改变,操作起来具有可行性。

 

为了保证有效性:

1.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删除举报信息。每一条信息都在网络上,即使在结果出来之后,也还是被网络记录在案。

2.由于管理幅度和深度的原因,中央不可能监督到所有的信息,可行的办法是逐级监督、随机抽查。中央监督省一级的治理情况,省监督市一级的治理情况,市监督县一级的治理情况。但中央可以随机在市、县的举报信息中抽查,看看治理情况。这既解决了监督能力问题,也解决了信息屏蔽问题。有效督促各级政府尽力。

3.考虑到这么多年来,因为各种原因,积累的各种问题,想一刀切解决所有的贪污腐败基本上不可能。为了保持稳定,可以先进行财产申报。每个官员可以自由申报,然后根据申报的结果,对于不同层级的官员,确定一个可以保有的财产数额,除非他能够说明财产有正当来源。

4.确定数额之后,超过自己级别所拥有的财产充公,或者是作为财政收入,或者是在不同层面成立专门的基金,作为赔偿当地受害者的资金。而一旦后来查到官员有瞒报,则他的全部财产充公,同时追究法律责任。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现在土地财政的困局,同时,在赔偿方面也不需要财政额外掏钱。

5.在此之后,每个官员都必须进行财产公开。新的贪污腐败一律严惩不贷。这样,就可以从此开启一个清明的世界。

 

这实质是一种新老划断和收买的方式。

 

四、何谓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核心简单的说是两句话:

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前者是产品思维,后者是口碑思维。

互联网思维只有在互联网发展到“互”的阶段才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不经过中介而直接发生联系,这就取消了销售中介(渠道)和信息中介(媒体)的价值。消费者之间也可以直接发生联系,这就可以体现消费者的集体力量,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口碑)可以形成对生产者更大的压力。

于政府治理而言,就是政府可以不通过自己的系统直接与公民接触,公民之间也可以直接发生联系。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回路发生彻底改变,新做法的出现成为可能。同时,人们以社群的方式在网络上存在,对于一件事情,能够超越地域而形成更大的关注。这在前两年一些地方性案例在网络上引起全国关注的情形上已经有了体现。

对政府来说,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公共服务,就是给用户(即公民)提供尖叫的产品。治理贪污腐败就可以诱发和引爆用户的尖叫,当然,政府手里能够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降低税收,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和侵入,等等。吸纳用户的尖叫,就是用户提出的好的建议,政府可以吸收进来,并进而通过自己的资源放大出去,产生新的更大效果,引发更大的尖叫。

 

可以看到,用互联网思维来治理贪污腐败,不需要通过选举来监督和审核政府官员,却取得了选举同样的监督效果,也能够替换不合格的官员。权力依旧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同时也有效地实施了监督,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自我进化能力,为政权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