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真:追求稀罕靠拢少数


最近看了「六十分钟时事特辑」及电影「华尔街二」,前者不是我杯茶,过往的记忆是该特辑喜欢找一个小人物的痛苦经历纪录再加添,先吓观众而后赚其忧伤同情眼泪,这次是刚幌遥控时看到的,正常的我一定将节目先收录后观看,以便节目废嗡时可以搜画。
 
这段的内容是讲美国奥兰度,自从金融风暴之后,迪斯尼游客剧减,区内经济一潭死水,贫童数目急升,很多白种(相信不少甚至是正宗美国爱尔兰裔)小孩,竟然要晚上捱肚饿,在胃液燃烧下求睡。
 
他们大部分的情况是父母亲失业,房屋断供,银行收回,无处容身后会由三房之套屋,钻入去旅行车,将座椅平放而睡。早上起来,孩子们就在超市洗脸,用纸巾抹身但洗不了澡,然后上学。
 
不少家庭因为收入太低,被迫要在能源与食物中作出选择,变成有灯无饭,有饭无灯,孩子被迫以手电筒阅读,上网当然免提。有些较幸运的家庭,就央求邻居施舍一间睡房给他们,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跟香港六十年代比,香港是租,他们是乞,情况更惨。
 
父亲在失业下的奋斗活动是在公路中举牌,这次不是行乞,而是求职。儿女的求存方法,是白天问同学有没有剩出来的食物,这些多难儿女与一般的后资本主义宠坏不同,他们觉得自己负累父母,希望及早投身社会,令父母的负担减轻。
 
美国的贫童数目,已由1400万攀升到1600 万,是怎样的标准?我不是美国人说不准。以往我恐吓小童懒散,说要带他们去菲律宾垃圾场,看那些孤儿怎样每天拾荒求存,鼓励他要努力,但如果你今天带小孩去奥兰度,探访这堆贫童,可能他们的父母会反问你,美国这先进社会,到今时今日居然这样了。我們還要努力?
 
历史评价不来看「华尔街二」,米高德格拉斯出狱,其身影令人想起垃圾债券大王米尔根,米尔根相对2008 年的大鳄,由爆破规模去到破坏力都微不足道。
 
以奥利华史东之历史观,当然已经阅读出2008 年的金融风暴,比起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次政经大风暴更严重。那句「一家投行破产就是道德败坏(Moral Hazard),要倒闭,多家投行破坏,就是经济核爆,所以不能倒闭。」的谬论,市场对此大有意见。
 
由于事件发生得太接近,一般研究历史的方法,是距离50 年才开始研究,因50 年后,大都物换人移,尤其在人移后,分析界才够冷静去理解这个西伯利亚陨石级经济大爆炸的种种。
 
所以后来剧情发展,开始语焉不详,尾大不掉,改去讲米高德格拉斯,怎样骗未来女婿偷女儿的信托基金来东山再起,到未来女婿在英国找到米高德格拉斯时,米高的样子又摇身令我想起索罗斯。若开拍「索罗斯传」,米高是不二之选,但片中最令人震撼的不是米高与女婿,而是「中国人」与「能源」。
 
 
前后底顶以后为先
 
「华尔街二」说出另一个事实,「华尔街一」年代,米高是庄家、是金主,当年的小子查理辛是个要钻入金融圈,帮米高打工的,但今时今日,华尔街是个服务商,众投行的领袖都是服务商,米高去了伦敦也是服务商,新一代小子往上爬,上了位都是帮上司一同服务客户,大家都不是话事人,情况有如地产代理。无论施永青或分行一个经纪,都是服务客户,高低档次不同矣。
 
奥利华史东很敏感,他知道现在服务的是少数(中国)人,第二个他知道的,现在追逐的主项目就是能源。
 
严格来说,用资源一字更恰当。社会进化到现在,无论企业、地区政府、甚至国家,前线推广销售做得够好了,顶层董事局智囊团就够强化了,底层的人力资源,组织系统够健全了,缺的就是新供应、新货种,包括华尔街需要新鲜类型企业/股票。
 
金融海啸波澜尚在,唯一的启示,就前后底顶理论的新演绎,胜机在「后」,在供应、在访寻、在研发。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