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14年6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导:身着学位服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20日领到了自己的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
经教育部同意,今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率先试点,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使高职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也能让优秀的高职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脱颖而出。
湖北职院介绍说,取得“工士学位”有硬杠杠,除完成规定学分绩点、取得英语及计算机证书之外,还必须拿到对应专业执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中等以上证书,完成足够的企业实习量……这些条件被称为“三证四合格”。毕业生如能在发明创造、技能水平等方面获得一定级别表彰奖励,也可获得“工士学位”。
看到这一报导后,就意识到:湖北职院率先授予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工士”学位,没有经过广泛论证;没有多方征求高职教育研究者、工作者的意见;没有在中华文化史上找到职教文化的渊源;没有对高职教育定位有深入研究基础上采用现代汉语准确定性;没有认真研究知识型高教“学士”的含义基础上找高职学位的差异性上确定高职学位名等等。
湖北职院,就像他自己的校名一样,张冠李戴,把一省之名冠之于一市之校,试图借一省校之名博得省属高校之虚名。作为高职人,早就对孝感职院借助其某个市领导调任省里任职之优势,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个人专权的特点,夺取省名为校名,实在不耻。这次又是凭少数职教官员的臆测与自认为的奇思妙想起的“工士”名,有哗众取宠之嫌。
对这次孝感职院“工士”学位授予闹剧要用一句话定性的话,就是:孝感职院授予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工士”学位,是没有文化表现。难怪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6月22日表示,这项试点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自己的行为,而且其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立、授予和管理都是国家层面的行为,任何单位不能独立进行。
其实,孝感职院这次授给优秀毕业生学位本身,是教育制度创新,是对高职毕业生没有学位的“压迫”性“反抗”,与国家《学位条例》没有关系,本身的动机就是为了冲破《学位条例》的限制。如果名子起得好,有中华文化特色,与职业教育定位准确对接,得到全国多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赞同,是可以大加赞赏的。
因为,“工士”,从名称上看,是从知识型高教学位名变异而来的,最多能引伸出:知识型工人;有学位的劳动工人;此人能做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工作等,再不能引伸出什么意义出来,说明:定名人心底里就没有职教理论,不懂得“职教系统化”与2014年的“国务院决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定这个学位名,肯定是搞了一生行政,调到高职院校任职的外行想出来的名子,或者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纯教育官员”所为。
作者认为,高职教育系统化后,是应该有自己的学位,但需要论证、讨论,由教育部基本认可之后才能确定下来,经修改《国家学位条例》之后才能实施,这是教育制度问题,轻率不得。而一所高职院校是不能实施的,即使创新,也是不行的。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孝感职院的动机,就为搞点动静出来,出点小名,对招生有利;再深入分析,最多就是现任某个主要校级领导人想借此搞出一点政绩。
以上全是批评,也提点建设性的意见吧。中国高职教育学位名,最佳汉字是“匠”而绝对不是“士”,“士”是知识内涵,“匠”是技能内涵,正好表达了两类不同高教的区别所在。而且,“匠”字有中华文化内涵,一直可追索到“墨子”那儿,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如果从汉文化“匠”的字义表述中找,有“匠心独运”、“独具匠心”、“科学巨匠”等等,匠人与匠文化、匠人精神等,正是职业教育需要强化传承的中华文化内容。
如果要与原有《学位条例》有差别基础上的统一的话,职教基本学位称“匠士”最为合适,但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的学位如何区别开来,可以讨论。如:中职,叫“匠工”比较合适;专科高职叫“匠士”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专科高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把“匠士”给专科层次,比较合适;那么高职本科,就应该叫“匠师”了(本科层次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的学位,就不要变了,直接采用知识型高教的硕士、博士不变,在实践上,前面加个"专业"或“应用”来区别,如“专业硕士”、“应用博士”等。
作者对湖北职院不太了解,从江湖上传说得知只知其名来的不正当,也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与矛盾,完全是从学术角度谈个人的一些想法,文责自负。
2014年6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