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金的问题,近日里有媒体又亮出一朵奇葩:“2012年养老金隐性债务超83万亿,为当年GDP的1.6倍”。这些年来,关于养老金的“缺口”、“空账”、“债务”,在一些人魔术般地忽悠下,成为一个时时有可能暴涨的“指标”,从而成为悬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乃至全体中国人(如果全覆盖的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在对“缺口”、“空账”、“债务”一次又一次规模不断飙升的“不明觉厉”中,“精算”便被神化了。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有记者向人社部领导提问:“203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人民币?”人社部领导的回答是:“不要用养老金未来的支付吓唬老百姓”。虽然在“延退”问题上与人社部领导有争议,但他们说对了的意见,还是要赞一个的,当然更希望这个“不吓唬”原则能被始终如一地恪守。
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起之前有学者算出了中国18.3万亿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这个“准天文数字”已经让养老保险制度变成了公众挥之不去的恐怖梦魇。现在这位“新进”更是狮子大开口,将前辈的成果扩张了4倍半,抛出了一个83万亿的“天文数字”。这令人想起大跃进时代的“放卫星”,但那时的想象力也不过是“亩产40万斤粮”。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我等前浪不被拍死在沙滩上,好像都没有天理了。
春节前,在腾讯网做一档节目,也是关于养老金的。当时与另一位嘉宾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精算”——你懂的,只要对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出些许调整,计算的结果就会“调之毫厘,差之千里”。目前由媒体披露的“缺口”、“空账”、“债务”,几乎没有一个是明确说明了计算过程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精算”过于高科技,一般的记者难以弄懂,所以在报道中就略去了。我曾经因此而怪罪媒体,说没有搞懂就不要随意报道。但有小编跟我认真起来,争辩说,应该责怪的是“精算者”,为什么不能把其中的道理说得让一般人也能听得明白呢?再说,记者报道的是“事实”,能否搞懂不是记者的责任,想想也有道理。于是遇到这样能把全国人民都雷到的情况,就出来作一些推测性的解释。
有人可能会说,这很简单,找到“新进”交流一下,不就知道他是怎样“精算”的了?很遗憾,我也试图这样做。但是,报道中提到这位“新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人员”。让人疑惑的是,中国社科院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头衔。找研究生院的同事询问了一下,回答也是没见过这号人物。在网上查询,似乎台湾倒有一位同名同姓的“精算师”,不知是否同一人?录此备考。
话说回来,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这位“新进”的相关说法,作一些推测。先从对他的“精算”的报道中找一些干货:其一,“将隐性债务定义为精算应计负债减去社会统筹账户基金余额”;其二,“以2012年12月31日为衡量日,依加入年龄成本法计算得之精算统筹账户应计负债为83万亿”。从以上两点去推论其“精算”的思路,是否就是以2012年年底的参保人数(包括各年龄段的)为基础数据,去计算这些参保者到退休年龄后可能要领多少养老金,然后再减去养老保险基金现有的资金结余,于是就得出了数额惊人的“隐性债务”。为什么会“数额惊人”呢?可能是“新进”没有把参保人及其用人单位今后还要持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计算进去的缘故。之所以会作这样的“拟哥德巴赫猜想”,是“新进”将“2012年12月31日”作为“衡量日”,然后似乎就在这个静态的时点上进行了“精算”,但养老保险制度好像本来应该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的。
当然,以上的推测完全有可能与“新进”的“精算”大相径庭,那就抱歉了。但希望我的OUT能让他出面说明一下这83万亿的隐性债务到底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尤其是将巨额债务与2012年的GDP联系在一起,还精算出“为当年GDP的1.6倍”。这两者之间真有什么关系吗?打个比方,有人“精算”,在一线城市,将一个孩子抚养成人大概要花600万元。于是就对刚刚生了孩子的父母说,扣除你们现有的储蓄30万元,你们的隐性债务是570万元。还是人社部领导的那句话:有这么吓唬老百姓的吗?感觉上怎么觉得有点居心叵测耶!
切勿神化保险精算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