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在哪里


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在哪里
文∕袁成达
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来说,不仅中国人殷切关注,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就曾不止一次地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成为众望所归的期盼,要实现城镇化所规划的宏伟蓝图,其推行的难点又在哪儿呢?从宏观层面分析,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国家战略。但是,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并不简单和容易。如果按照地方政府官员的惯性思维方式来推行城镇化,那就是运动式的有水快流、大干快上、大拆大建,就是上大项目、建大楼、修大马路。过去十年的城镇化,应该说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但由此带来的千城一面、空城、鬼城问题,城市病和政府恶性负债等问题,可以说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
  倘若新型城镇化还是继续按照以往的思维去建设,继续让这帮地方官员去领导和指挥建设,那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就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甚至会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颗毒瘤。由此,中国必须吸取前一轮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真正拿出以人为本的勇气和决心来。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需要解决的最大难点就是纠正地方政府畸形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维。一方面,中国已经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本按照畸形的思维进行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了,否则,中国经济会被压垮,社会将动荡不安;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现状分析,相当一部分官员除了大拆大建的本领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发展的手段和思路。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先从中国地方政府这个最大的也是最难的难点入手,首先转变他们的固化的思维和观念,不换思想就换位置。从新的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对干部的调整方式和配备结构来看,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与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国家战略方针入手的。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第二个难点是资金来源问题。虽然现在的中国不差钱,特别是社会热钱,多得不知向哪里投,急得纷纷向海外转移。但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政府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雄厚的资本来办大事。个中原因,就在于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找准自己的角色,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该做的事情没做好,不该做的也没做好,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责任,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如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问题等。于此相反,如果能够将更多的公共服务事情交给社会资本来完成,情况可能就远不会这样了,政府也不会债台高筑、债务缠身了。所以,如何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转变政府负债建设的现象,打开玻璃门,让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是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与水平,是第三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难点,也就是通常说的是造城还是要人,是将马路和高楼大厦放在首位还是将人本放在首位。假如仍然还是前者,那新型城镇化就只能是画饼充饥了;假如是后者,人们将拭目以待、重新审视。
首先,城镇化的规划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既要中看,更要中用,既要有外在目标,更要有内在要求。以城市交通为例,就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切实减轻城市的道路与交通压力;其次,公共配套设施必须完善,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各种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商业服务等都配套齐全。同时,地上和地下的交通、通讯管网设施必须同步到位;第三,资源的公平配置,应从规划开始,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就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公平配置,科学设置,不要再出现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如教育、医疗、就业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问题;最后是要量力而行,不要再出现以前的城镇化这样那样的问题,杜绝追求GDP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发展思维,吸取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造成的惨痛教训,有计划、有步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向前推进。
  只有真正能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效克服各种难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