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文/袁成达
新型城镇化囊括了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在内的全部命题,其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聚焦点,而文化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无论从城镇化率的量的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的飞跃,城镇化本身,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文化旅游,正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助推城镇化落地实施。文化旅游模式不仅是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具有独到作用,更关键的是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社会就业能力,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旅游的特点是使旅游目的地成为消费的场所,形成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带动泛旅游消费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并与城镇化化发展结构相互融合。产业聚集,助推城镇化的基础,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城镇化是就地的城镇化,能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导向基础,在内需带动的消费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当前新型城镇化中最具有可行性的最具有特色的主力军之一。
发展旅游小城镇,培育壮大城镇产业。旅游小城镇的核心理念是特色化发展,包括建制镇、中心镇,如何有效的转化成具有特色的乡镇。这就需要结合自身人文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历史风物等不可多得的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独具特色的精髓,做好市场调研,科学规划,严谨实施,市场运作等,力争打造出旅游精品。根据旅游休闲项目发展的路径,培育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最终构成“泛旅游产业”的壮大,同时带动周边乡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创新养生养老模式。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下一个财富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未来中国,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到来,作为旅游产业的一大分支,养生养老产业必将顺势有为。全国多地都在整合自身多种优势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养生养老地产模式。有生态产业业态+环境创意模式,有养心产业业态+宗教度假模式,还有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文艺社区模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模式可以作为旅游地产项目规划方案的参考,但在实际规划中,应根据各个地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和模式创新,依托于龙头养生休闲旅游区与核心养生休闲旅游地产项目,以养生休闲为核心主题和吸引力,还须有相当丰度的产品支撑,才能在旅游地产投资中获胜。
树立生态的城镇化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整合。文化旅游产业模式下的城镇化是实现“人文环境优秀、自然生态优异、产业发展优良、居民生活优越的全面城镇化”的绝佳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是“立足中心全面开花”,而要选择在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环核心城市周边区域打造休闲、宜居、宜业的卫星城镇。在重视原有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协调指导、市场主导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优异的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休闲核心产业、以核心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最终形成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赢,立足于建设稀缺自然资源的生态旅游新城。
总之,文化旅游产业必须依托本地独特资源,以生态环保为理念,兼顾投资者的丰厚回报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并让政府部门的战略意图得到实施,对各方需求进行统筹兼顾,实现多方共赢,才能做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