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丹江口文化定位的问题思索(之二)
文/袁成达
(三)武当山塑造了丹江口的地域文化
武当山钟灵毓秀,丹江水碧波荡漾。
丹江口(旧称均州)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而独特。丹江口地处汉水流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汉水与丹水在此汇合,最终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一方土地山川灵秀、山水壮美。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这里有享誉四海的的均州八大景。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古均州城被俺没,均州一名就到此结束而不再沿用,所以均州就成为了历史。
根据史籍记载古均州前身为均陵,《索隐》记:“均陵在南阳,盖今之均州。”《辞源》注释:“均陵,地名,战国楚地,在今湖北均县。”1911年均州改称均县,丹江口市最古老的名称叫均陵。这个名称最早可见于典籍的《史记·苏秦》:秦昭王十八年(前289年)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郡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这里的“残均陵”,指的就是均州的前身。还有考古资料《新出楚简文字考》有记载:“昔我先出自(均),归宅沮漳,以选迁居[于郢]。”简文大意:“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往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这两只竹简出自楚悼王时期楚墓。这是现在最为完备记载均陵的考古资料,说明均州在古代称之为均陵。
武当山道教文化对于丹江口的地域文化极具影响力。从均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到武当山百里神道建设的特色,无不显现出武当道教古建筑风格的深深烙印;从民间风俗到大众文化,无不体现出武当山道教文化对本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丹江口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铁打的均州”之誉。因境内武当山延绵800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因汉水与丹水流经均州地域,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古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凸现。因而占据均州,其上通关中,下达江淮,有控荆楚而扼巴蜀之要,乃古代屯兵布阵之要地。
丹江口历史上是商贸发达之地。丹江口扼守入陕进川之要,在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汉水流域,居险要关隘的均州古城的重要地位凸显。均州古城位于今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前码头0.5公里处水下,为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副千户李春修筑,是武当古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均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往来商旅停留、香客朝拜武当山的必经之地。当时均州城的商贸活动十分繁荣,有大小商号和会馆100多家,设有江西会馆、川陕会馆、湖州会馆等。
丹江口历史人文资源丰厚。丹江口库区是楚国的发祥地丹阳之所在,是楚人先民“荜路褴褛,以启山林”的出发地;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屈原都曾到过此地,并留下历史遗篇《孺子歌问答》;传统戏剧《铡美案》中的主角陈世美家喻户晓,陈世美高中状元,招为驸马,不认前妻,被包公处决。而真实的历史人物陈世美出生于清朝初年,湖广均州人氏,曾在均州城南的沧浪亭边发愤苦读,终于一举高中,于康熙年间任户部侍郎,为官清正,刚直无私,因得罪同乡,遭同乡报复,被编撰丑化成戏剧《铡美案》主角。今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存有陈世美之父陈一奇的墓葬、碑刻、石牌坊;近代革命战争年代,贺龙与武当山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丹江口市的文化悠久、古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武当道教文化厚实的文化背景,显示出极具包容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形成了道教与地方文化风俗相融合的独特的武当文化,如吕家河是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伍家沟是中国民间故事村,传承至今的具有楚国巫文化遗风的丧葬风俗、三月三赶庙会、五月端午的划龙舟等节俗,也反映出丹江口区域民众群体社会生活的文化意识、文化心理。丹江口地区的传说故事、道教音乐、汉水民歌、山坡锣鼓等民间音乐,蚕丝地毯、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均州老土布、均陶工艺等民间工艺美术,太极拳、舞狮子、赶旱船、滚灯舞等民间舞蹈,无不反映出丹江口地域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