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贫富差距总是存在的,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贫富差距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财富多少,而是相对某一群体可以达到的财富水平,它实际上高过或者低于这一水平的多少而论的,当然,这也仅仅是定性论断,从此定性而言,将忽略代际继承、起点差距等先天确定的因素。
-
区域性结论
首先从区域整体贫富差距来看,因为地域观念即使在现代经济中依然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人们往往借以地域群体发起共同的经济行为,得到一致的经济状况改变。当然固有的自然条件限制往往是首要因素,但为了分析在一致的自然条件下,为何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忽略此一前提。在此设定的条件下,某一地域内可以流动的资本比如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动等市场要素决定它的前景,从有效性来看,各要素的流动率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未来的趋势,但是各要素的实际多少确实是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能够理解相距遥远的两地发生密切的经济关联,并且一旦深入到群体共同的经济认知,势必将之加强。
不过,区域依赖外部经济联系而不能借此内生本地产业,也会造成富裕地区的衰落。而且,如果不能改变本地固有的基础产业、人们普遍借以谋生的生计,不能改变本地的经济组织和管理理念,那么外部经济联系带来的盈利,在使得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之后,就会发生退出的现象,使得即使在外部经济稳定的条件下也无法产生正向的发展。当然,收益递减在此依然有效,没有经济组织的改变,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障使得人们承担风险的增强。
-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任何社会为了持久的经济发展,必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不是因为这会带来社会问题,而是这会制约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应对贫富差距的问题,其实是解决人们之间经济发展不平等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造成各种市场要素流动不畅的后果,而且它有自我加强的性质,形成各种制度性障碍。
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要素流动的问题而着手解决贫富差距,必然遭遇一种悖论:即穷人缺乏经济发展的机会,扶助无从落地;富人在市场欠佳的情况下,负债-收益率上升要求更多的扶持。政府和社会的慈善捐助却掩盖了这一现象,认为有更多的财富分配到穷人手中,但富人却得到本不该有的更多的扶持。这跟个人生计信贷遇到的问题相仿,经济状况良好不需要谋求信贷但可以获得信贷,而经济状况糟糕需要获得信贷但无法谋求。这也引申出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其实针对此悖论,既无法显示出效率也无法达成公平。
水满则溢,人们能够产生外部经济联系是穷人真正的出路。
-
税收
帕累托有效税收结构是经济发展平等的重要环节,税赋应该将财富转移到它能够扩大税赋的地方,否则税赋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不经济的;而所谓人们对税赋的弹性,也由此而来。税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承担系统的经济风险,人们在能力高低之间可获得较小的差异,税收导致的价格变化不会影响人们改变对它的认识。
反之,税收会成为各种壁垒和障碍,使得外部经济联系带来的产业无法形成成塑格局的向心力且消耗趋向向心力的社会意愿,导致区域性结论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