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猎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计划赴美上市,预计今年在美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数量或达30家,创下近3年以来的新高。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对海外上市如此热衷呢?A股是否该反思?(4月9日《人民日报》)
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境内赚钱,却要跑到境外上市,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尽管这些新兴企业对外宣称是出于自身战略考量。比如,在境外上市可以延伸企业的触角,募得外币资金,可以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热衷境外上市的企业中,只不过是无奈之下对国内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而已。
一方面,境外上市的中企绝大多数并不是国际化的成功代表,很多境外上市企业主要的业务发展和市场份额还是在内地。比如京东商城,主要的客户来源于国内网民,是彻头彻尾的内资企业,跟国际化企业根本搭不上边。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募集外资,对企业来说并不重要,一些境外上市企业根本不差钱。阿里巴巴过去一年里出手阔绰,动用资金逾20亿美元,或入股或直接收购了超过10家规模不小的公司,目的就是做大自己的资产,给海外投资者以较大的获利想象空间。
让境内投资者伤心的是,优质的中企,赚钱在国内,境外上市之后分红却肥了国外投资者,更要命的是,将来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很多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国企和央企,而缺少真正优质的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在没有退出机制的情况下,会让国内资本市场成为一潭死水。
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后,国内的资本市场依然不能成为优质中企、创新中企融资的主要渠道,这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悲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优秀企业无法在国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呢?
首先,在政策层面,是因为A股市场限制了中外合资企业。 在中外合资企业的上市过程中,由于中外合资企业所适用的法律不同,使得中外合资企业在从一个由主要股东控制的公司向一个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的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法律冲突和差异。比如,阿里巴巴注册地在开曼群岛,而且VC投资者主要来自于境外,这就给其在境内上市遇到麻烦。
再者,A股市场上市门槛过高,不具有包容性。以内地的创业板市场为例,对企业的盈利要求相对严格。据资料显示,规定拟上市企业最近两年应该持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低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而对于很多创新型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目前还处于收支平衡阶段,虽然目前并不赢利,但未来前景却十分可观,不过受于制度的限制,他们在A股市场上根本没有成功上市的可能。而在美国市场上市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同样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上述市场并没有过分强调具体的盈利要求。甚至允许未盈利的创新企业上市。
其三,国内市场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同步跟进,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也是阻挡了科技型互联网企业的上市之路。近年来,虽说国内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相关制度的落后性却深刻影响到优质企业重返A股的进程。
以阿里为例,其反复强调的合伙人管理制度。在阿里看来,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管理班子来定对于管理企业更高效、更有利,而不是像过去股东们一票一权来定,这种同股不同权的合伙制架构,无法得到国内及香港管理层的认可。
最后,内地股市的活力不足,市场运行效率极度低下,也让部分优质企业不愿登陆A股市场。近年来,企业要想在A股市场IPO,就必须经历审核制,而市场过度强调审核,市场化格局并没有在A股市场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一方面,审核制下的股市充满了权力寻租的味道。另一方面,通过审核制上市的时间冗长,很可能最终也难以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上市。
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优质的上市公司则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看着中企热衷境外上市,学界在不断反思,社会在不断呼唤改革。然而,结果却是中小投资者、部分专家们焦虑万分,而“居庙堂之高”的监理者却毫不着急,热倡了几年的“国际板”至今没有落地,大力推进的“注册制”改革也进展不大,即使一些技术性改革措施也总是磕磕绊绊。
笔者认为,美国资本市场设计得远比我们要好得多,那为什么不借鉴和学习呢?为什什么很多国内优秀企业在海外能够上市,而却止步于境内资本市场呢?在国内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并不缺乏改革的能力和魅力,这需要管理层拿出措施和办法破除一切障碍,让更多优秀企业能够顺利在境内上市,让国内投资者能够买到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这样A股市场的池水就活了。
【强烈推荐】
郎咸平:中国人将难以养老,跑赢通胀是硬道理 机构全额保本息12%年化收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