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治理污染 乡村也有份儿


治理污染 乡村也有份儿
文/袁成达
  今年两会上,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依旧成为热点话题。在新闻中心记者会上,主要关注的还是雾霾和城市污染问题,而针对有记者提出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国家环保部负责人表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投资资达3383亿元,国家在逐年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截止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达到195亿元。
  对于广袤的中国农村来说,这区区195亿专项资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污染问题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一大痼疾。城市环境治理得到日益改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民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市民。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的环保监管措施令人担忧。
  一提到农村,在一般人印象中就是脏乱差,家禽家畜满地跑,柴草秸秆乱堆放。伴随城镇化的发展,这些生物污染层次的问题已经成为过去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农民传统生活发生了改变,他们和城里人一样,上商场、进超市大包小包往家购物,一些诸如一次性方便袋、塑料泡沫、快餐盒、废旧电池等不可降解的有害废物,正大举侵入农村,污染问题不亚于城镇。许多生活废旧品无人回收,也无固定垃圾回收点,加之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垃圾随处倾倒,甚至连河沟、水塘都不幸成了垃圾堆:晴天臭哄哄,雨天污水流,大风天里塑料袋漫天飞,既严重污染了水源,也破坏了土壤结构。
  农村除了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以外,还有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对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使用有增无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壤和植被的污染,并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大面积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随着农田地膜使用量的增大,加之缺乏有力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造成土地板结,出苗率降低,一些细碎的地膜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牛羊误食后,造成死亡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残留在地里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新疆农业农村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养殖业大力扶持,在农村到处都能见到规模不等的养猪、养鸡场,由于养殖场污染问题未得到重视,因畜禽粪便以及畜禽疫病死亡而造成的水污染,又是农村的另一个主要环境污染源。2013年春天,发生在黄浦江上的死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一些原本扎根城市里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被迫迁出城区,却被一些欠发达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使这类落后、淘汰的企业在郊区或者农村得以安营扎寨。这类几乎没有环保措施的企业,走到哪里,污染到哪里,生产排放的烟尘、粉尘、废料、废渣和废水,对周边的大气、植被、土壤、水源都形成了严重的污染。
  蓝天碧水,清新自然,这曾经是我们对农村整体环境的真实体会。但如今,这样的美景恐难以再现。虽说农村地域广阔,人居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一些,但这不能成为对农村污染问题漠视的理由。相反,由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大多流经广大农村,我们赖以果腹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因而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在一定层面上也决定着城市市民生活质量的优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