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出处】: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一、绪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和流派的形成
1. 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学说,他是以往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2. 西方经济学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②.经济学的古典革命时代(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魁奈;古典经济学的阐释——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古典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庸俗化——西尼耳、巴师夏、凯里);③.经济学的边际革命时代(边际主义革命——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庞巴维克、帕累托、马歇尔、克拉克等。同期宏观经济理论:宏观动态均衡理论——维克塞尔、繆尔达尔、林达尔、弗瑞希;创新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货币流通数量论——马歇尔、庇古、费雪;国民收入理论——密契尔);④.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时代(凯恩斯)。
3. 凯恩斯以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以下16个学派:①. 新古典综合派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汉森、萨缪尔森);②.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③.新凯恩斯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克洛沃、莱荣霍夫德);④.希克斯经济理论(希克斯);⑤.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⑥.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⑦.供给学派(拉弗、菲尔德斯坦、万尼斯基);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或德国新自由主义(欧根、罗勃凯、艾哈德);⑩.公共选择学派(布坎南、塔洛克);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经济史学派和法律经济学派(科斯、威廉姆森、诺斯、波斯纳);⑿.瑞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斯堪);⒀.创新经济理论(熊彼特);⒁.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⒂.新制度学派(加尔布雷恩);⒃.激进经济学派。
二、新古典综合派
4. 新古典综合派实际上是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经济思想是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够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环境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再度适用。
5.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包括混合经济理论模型(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施控制,政府与私人企业并存、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玛模型、索洛模型等)、经济周期增长理论(乘数-加速数综合作用原理)、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
6. 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政策主张体现为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的主要经济变量包括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出口等。主要的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结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对外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消费指导政策、能源政策、人口政策和农业政策等。
三、 新剑桥学派
7. 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但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为特征,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8.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价值论与分配论(批判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回复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进行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阐释如何通过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停滞膨胀理论(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和不同类别经济部门入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断因素和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素等,阐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9.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包括累进的税收制度、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政府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实施进口管制政策、以财政预算的盈余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
四、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
10. 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金)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非均衡的视角来解读凯恩斯经济理论,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下,重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和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主义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五、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1. 希克斯建立了著名的IS-LM模型,将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和货币数量等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阐述了投资、消费、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利息率、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并阐释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经济体系中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希克斯的经济理论还体现为对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具有这种性质的技术进步不会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基于存货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存货和新增投资共同作用的超级乘数)、对固定价格市场和弹性价格市场的划分和两种价格体系的分析、基于劳工市场就业结构和工资结构推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六、货币主义学派
12. 货币主义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哈帕格、布伦纳、安德森、罗宾斯、沃尔特斯、米德勒、帕金)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以此与凯恩斯学派相抗衡。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和基于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实际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部分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预期的价格变动率和其他非收入变量。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固定在预计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上)、收入指数化方案(基于工资、政府债券预期收益、其他收入、生活费用确定收入增长水平)、浮动汇率制度。
七、理性预期学派
13. 理性预期学派(罗伯特.E.卢卡斯、托马斯.撒金特、尼卡.华莱士、约翰.泰勒、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罗伯特.巴罗)构建了假定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预期时以最优化为目标并有效率地使用信息的经济模型。预期包括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适应性预期理论、不变性命题和基于预期的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活动主题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不变性命题强调,货币供给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和其他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不可预期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变动,可能对上述变量产生影响,但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表现为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
八、供给学派
14. 供给学派(阿瑟.拉弗、马丁.费尔德斯坦、罗伯特.巴雷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罗伯特.门德尔、密契尔.伊文斯、乔治.吉尔德)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注重供给、刺激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张更多地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供给学派包括正统的供给学派(拉弗曲线、劳动-资本楔子模型)和中间的供给学派(费尔德斯坦)。正统的供给学派强调大幅度减税。供给学派是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强调,削减个人所得税率和减免企业税、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平衡预算、放宽政府对限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有节制的稳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九、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15. 哈耶克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中性货币理论、自由货币理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其中,中性货币理论强调货币数量使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货币币值保持稳定,从而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保持一种中立状态。自由货币理论指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危害,指出货币的非国有化是对现行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主要手段。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建立在强化个人主义和反对集体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集体主义不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上表现为低效率,与政治民主、法治不相容,且会破坏个人的选择自由。
十、弗莱堡学派
16. 弗莱堡学派(瓦尔特.欧根、弗朗茨.柏姆、弗.鲁茨、亚历山大.鲁斯托夫、威廉.罗勃凯、阿尔弗雷德.繆勒尔-阿尔玛克)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以社会补充和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制度。社会市场经济强调在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由竞争,通过国家的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竞争秩序,以自由竞争来实现全民的繁荣富裕。弗莱堡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包括维护私有制、反对垄断、稳定通货、公平分配、对外贸易自由。
十一、公共选择学派
17.公共选择学派(詹姆士.麦吉尔.布坎南、戈登.塔洛克)主要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运用微观经济学的费用-收益分析方法,阐释政府的组织运行和构成、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并分析国防、法律、税制、社会福利等公共物品的产生和分配机制等。主要理论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人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僚主义等。
十二、新制度经济学派、新经济史学派、法律经济学派
18.新制度经济学派(加尔布雷斯、繆尔达尔、海尔布罗纳、塞繆尔斯;科斯)强调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主要的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19. 新经济史学派(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斯)的精髓在于应用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来研究经济史。新经济史学派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综合的经济学传统,引入了间接变量和反事实度量方法,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以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史学派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法、分析法、比较法、跨学科分析法、分期法、计量分析法等。
20. 法律经济学派(艾伦.迪雷克特、罗纳德.科斯、理查德.A.波斯纳、沃纳.Z.赫希、A.密契尔.波林斯基、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是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主要以个人理性以及相应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研究方法基础。主要的理论包括财产的经济理论、合同的经济理论和侵权行为的经济理论等。
十三、瑞典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
21. 瑞典学派(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约翰.古斯塔夫.克努特.维克赛尔;伊里克.林达尔、冈纳.繆尔达尔、伊里克.伦德堡、伯替.奥林;雷格纳.弗瑞希、沃德.奥克鲁斯特)应用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了动态经济理论体系。其主要的理论包括宏观动态经济理论(消费资料价格的基本方程式、累积过程理论)、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H-O-S定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小国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理论、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私有制、市场和中央计划相结合、福利国家)。其主要的政策主张包括长期平衡预算制度、公用事业公积金制度、投资税和投资预备金制度等。
十四、新贸易理论
22. 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斯彭斯、布兰德)阐释了不存在资源、偏好、技术和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国家之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的源泉。新贸易理论主要分为大组理论、外部经济模型和小组理论等理论分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政策主张体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补贴促进出口论、关税抽取租金论、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论、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支持保护论。新贸易理论的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贸易分析中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摈弃了传统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二维假定、区分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十五、新经济地理学派
23.新经济地理学派(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安东尼.维纳布尔斯)建立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将报酬递增与垄断竞争引入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中。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主要分析工具包括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一般均衡框架、基于冰山型运输成本的贸易、经济体系多种均衡的演化过程、计算机。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外围模型。
十六、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24.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以一般均衡为出发点,将经济体系内在因素的发展作为推动体系本身发展变化的动源,以创新概念为中心,把历史的、统计的和理论的分析紧密结合。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基于创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周期——50年或以上;尤格拉周期——平均9-10年的周期;基钦周期——3-4年的周期)、基于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源泉在于创新,而资本主义崩溃则由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下企业家职能丧失、资产者职能丧失、资本主义保护阶层毁灭)、基于中央集权和依靠决定价格、工资等参数而运行的社会主义理论。熊彼特还特别推崇数学分析、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
十七、罗斯托的经济思想
25.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主要基于多元历史分析和部门分析的方法,将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等5个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使以资本经营、农业经营和天然资源开发的出口部门现代化、选择具有高速成长率的主导部门并使其利润实现再投资。
十八、新制度学派
26. 新制度学派(凡勃伦、康芒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恩、包尔丁、格鲁奇、贝尔、海尔布罗纳、沃德、繆尔达尔、甘布尔、别鲁)强调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新制度学派既反对凯恩斯主义,又反对货币主义和其他自由主义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演进方法、整体方法、制度-结构分析方法。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恩和繆尔达尔。加尔布雷恩的主要理论在于对企业权力结构和二元体系(计划体系、市场体系)的分析;强调改革二元体系必须加强市场体系的权力,减少计划体系的权力。繆尔达尔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其政策主张包括向下层大众转移的权力关系改革、偏向耕种者的土地关系改革、偏向初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教育关系改革、国民经济计划。
十九、激进经济学派
27. 激进经济学派(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哈里.马格多夫、莫多斯.多布;霍华德.谢尔曼、迈克尔.赫德森、哈里.布雷弗曼、赫伯特.金蒂斯、托马斯.韦斯科普夫、约翰.格利、伊曼纽尔、皮埃.雅莱、弗兰克、萨米尔.阿明)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根源、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激进经济学派主张废除市场经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控制劳动过程、对收入和财富实行真正均等分配的社会主义。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经济危机理论、工资推动经济危机理论)、帝国主义、发达与不发达问题(中心-外围论、不平等交换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