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袁成达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化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信心城镇化道路。”深刻揭示了城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问题
城镇化不仅仅是“圈地盖楼”,也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面堂皇”,每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内涵,这种内涵来源于城镇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及商业旅游性破坏。乡村文化也不例外地受到波及,民俗学家冯骥才不无担心地说,“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消失的不仅仅是物件,而且是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符号。”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过去的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没有文化的城市空洞无内涵,没有历史的城市浅薄而无知。而一个缺乏传统文化的城市,就像失去灵魂的一堆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丛林,行将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必将毫无发展后劲可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理上的差异性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文化需要一方水土,水土是培育文化的根基,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一种文化离开培育她的土地,很难保持原汁原味,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生活在甘肃陇南和四川西北部偏远山区的白马藏族,人口只有2万余人,是我国至今保留着古朴的原始宗教文化和独特习俗的少数民族族群。依靠着高山密林里半隐居的生活,人数不多的白马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存了近2000年之久,但这一文化在今天却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是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但又自成体系,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然而,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今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构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加上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都远离山寨出门务工,乡村遗留下来的很多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的狂飙席卷下,一路败北,只在乡村留下了一些记忆的脉络,这就是乡村文化,她是我们的根,她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堆里的族群最后的精神家园,需要执着的坚守和辛勤的耕耘,守住乡村文化这一方阵地,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更应当从时代和历史高度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传承和振兴传统文明,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