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文/成达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他强调“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今年中央继续把“三农”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历经多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究竟在哪里?
  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应该在这里:一是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体制;三是靠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村活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效益。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二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能。流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体土地是按照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分工分业十分突出,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因而原有的一家一户零碎的土地,既不能产出较高的效益来保障家庭的生活,也阻碍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逐渐成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障碍。因此,要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创新包括“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更有利于规模经营。如果能够比较彻底地破除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户通过入股、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能够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也能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腾出时间安心在城镇务工经商。下一步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在要素没有发挥出来,就是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如果把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这两项沉淀的财产流转起来,在流转中实现增值,那么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会有一个可观的变化。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体制。农村综合改革这一词汇源于2006年农村取消农业税阶段,当年的农村情况确实不乐观,农地抛荒,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村被边缘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村等问题凸显,针对农村出现的各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中央及时提出农村综合改革这一重大决策。但,改革的主要对象只是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由于没有触及到“三农”深层次的问题,其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面对“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2013年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又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决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看来,今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全面推行了,这是一个向好的消息,预示着中央对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三农”深层次的问题要全面出击,重点突破,力争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两会期间,主管农业的副总理汪洋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分组讨论时,针对农村综合改革问题,总结了三点改革措施:培育新型的经营主、培育规模化的服务主体、培育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他还指出“不是要追求速度……把质量搞好、规矩立好很重要,千万别噼里啪啦成立很多合作社…..欲速则不达。”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还需要通过试点来进一步的探索,但,“三农”工作确实亟需培育新型的经营理念,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和经营人才的培育机制,乡村的稳定谁来治理、农村的土地谁来经营、农村市场谁来开辟,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首要问题。
  靠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村活力。农村综合改革离不开农民,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对农村改革最有发言权,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相信和依靠农民。中国农民是依靠生产劳动获得生存利益的群体,这个群体勤劳智慧,富有创新意识,一旦社会生产力上升到了新的台阶,达到了瓶颈,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产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益,包括科技上的和生产关系上的,于是生产方式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小平同志曽经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农民群众富有创造激情,但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让农民说了算,让农民在改革中当家作主,才能赢得民心,取得农民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比如农民增收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农民用好现有政策,从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中、从挖掘农业潜力中、从投资投劳中,获得好的收益。比如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乡村和谐,还是得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农民群众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极大的建设热情,有改变自身命运和建设新农村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才能有不竭的动力。
  值得欣慰的是,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个1亿人”工作目标之后,该量化指标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决策中,充分考虑了广大农民的意愿,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制定出切合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配套政策,势必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努力去实现农民自己心中的美丽乡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