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开始阅读卢梭的书,周末,将和大家聊聊书,过一个与工作无关,与书有聊的日子,也非常不错。
事实上,这十篇梦录中的最末篇完成于1778年4月,无人知晓卢梭之后为何不再继续下去。这些文字来自于处于生死边缘的内心才能感知到的灵魂的安宁,神 秘而普通,神圣而又平常,说不清亦道不明。它呈现的是卢梭这个屡遭歪曲和妖魔化的“日内瓦公民”对自己受到的所有局限和不自由的一种释然。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骄子,他们始终坚持着对普遍人生的关注和对永恒命题的思索,努力寻找着人类精神的本源,他们的执着装点着一个时代的荣耀,却也首当其冲 地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忏悔和沉重。正因如此,他们注定要在时代复杂的历史症结中永远孤独。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 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而是用这些流动的句式和深沉的思想回忆那些曾经的绝望和空虚, 继续探寻着自己精神的栖息地。
在散步的第一篇中,卢梭用一种“甘于万劫不复的命运”的情绪为自己人生最后的善言奠定了一种冷静的情绪。他觉 得世间的一切对他而言都结束了,他不再有邻人、同类、兄弟,自己只是从自己的居处跌至这里,与这个陌生的星球无关。这种虚设仿佛是一种神奇的预言,如同卢 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拟构,尽管“约”定“俗”成之时卢梭不在现场见证,它却预见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卢梭将这十篇散步命名为“梦”实 际上是一种“自骗”,决非真的“甘于命运”,而恰恰是一种不甘的嗟叹。
尽管无奈,这位孤独的散步者仍然是坚决的。托尔斯泰曾经用“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卢梭,在散步的第三篇中卢梭也说道“我...将躲在良心的保护伞下,渐渐习惯了安居的日子。外界的理论无论新旧,再也无法使之发生动摇。”
卢梭的孤独充满着自我心灵肉搏、挣扎的印痕。这十篇散步中的卢梭仍然是充满矛盾的。这来源于他一方面不相信人能完全社会化,另一方面又不能相信人可以完 全回归自然: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曾提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自足和无偏见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理性,却幸福和善良;历史让人类进入文 明,却也让人不幸和不道德,充满不幸与腐败。但是这种矛盾又是真诚的,卢梭从未想要在这最后的文字中为自己辩解,因为他的骄傲,也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 梦不可能理想地实现。他眼前的门一扇一扇关上,时间关在门外,那些阴谋、诡计、陷阱都匆匆逃离,唯独剩下的依旧是黑暗中的孤独求索。
卢梭的孤独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观、忧伤。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终身投入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他的爱情的最好诠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的第十篇写于他与华 伦夫人初次见面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这段爱情,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孤独者的高贵,明白它只属于那些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跋涉、攀登的遥遥领先者。卢梭 觉得华伦夫人的爱情让他找到了使灵魂永远用一种合适的方式保留下去的方式,从此对孤寂和冥思的兴味,伴随着他心赖以生的温柔情感。他庆幸自己在四五年的时 间里享受了一世的纯净丰满生活并且对此充满感激,因此之后每每无人能与他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他反而更加珍惜和享受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这种孤独勉励 着他,让他置身于纷争之外,更能心无旁骛地思索。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是真切感人的,作者在最初动笔之时并未准备将其当作一部作品来对待,因此剥离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束缚。在卢梭笔下,这个孤独的散步者在梦中看清了世界的残酷和真实,富有思想的经络,又充满理性的启迪,包含着生命的体 悟,也体现这情感的倾向。他对古典哲学的思考融入了这些梦,如同序言中所说的,“这部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它反过来证明了人无法超越自己的同类以及他们带来的影响,而这种人文色彩极浓的孤寂是不存在的。”
卢梭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是善良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明智,它十分清楚自己绝对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浅薄。然而卢梭没有退让,“我的一生都要追求真理。”卢梭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的箴言。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这种孤独的内涵其实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没有任何功利所在而为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传。这个孤独者的生死,其实都是为了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人。
周末聊书--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评论
编辑推荐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