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争论为何折射养老焦虑?


 日前有媒体报道,保监会已起草以房养老相关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并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城市率先展开试点。这再次引发大家对以房养老这个话题的探讨与关注。也让很多民众对中国未来养老问题感到担忧和迷茫。

以房养老,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反向抵押保险和反向抵押贷款。最近,说得比较多的是反向抵押保险,也被称之为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定期可以取得一定数额的现金,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当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将收回住房,自行处置。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2亿,并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这标志着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口正在急剧增加,需要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多种形态的养老服务机构。专家们表示,以房养老的模式可为老年人养老提供更多资金保障,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

事实上,以房养老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养老方式。相比而言,近年,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有以房养老的试点,却乏人问津。2007年,北京石景山区试点首家通过房屋租赁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但推出没多久因问者廖廖而中止。另外,上海的实践也推行了多年,也只有400来个案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以房养老在中国难以推广开来呢?

首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说法,老人习惯把财产在生后留给自己的子女,作为一种血脉亲情,爱的传承。特别是在房价高得离谱的今天,老人们更愿意把房产留给子孙,而不愿意通过保险公司倒按揭的方式以房养老。而美国民众只要把子女养到18岁成人后,便放任其到社会上去拼博。所以中和西方国家存在民族之间的观念差别。

再者,根据《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的建筑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也就是说中国民众即使付出一生辛劳,买下的房产实质上只有70年的使用权,而且这个70年的使用期限早已从开发商从地方政府那里拍下土地之日开始算起。

单单这一点就严重阻碍了以房养老制度的正常推行。而且,由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即便70年产权自动续期兑现,民众还要担忧该制度啥时候否还会推行?我认为,若不改革相关政策规定,不给民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届时只会带来一系列的纠纷。

此外,中国房产的质量问题令人堪忧。住建部官员曾经承认,目前中国商品房质量只有30年,住房质量安全问题实在堪忧。也就是说,即使有70年的使用权,房屋住上30年后就会出现一系列重大隐患,你就得挪窝。而国外房产人家花钱是土地加房产一起买下的永久产权,而且房产的质量可挺过70年甚至一百年。

其三,保险公司并不是活雷锋,如果房价一直不断上涨,具有较大升值空间,保险公司倒乐意先让老人倒按揭住在房子里,但是中国房价已经连涨了16年,目前二三线城市杭州、温州房价已经开始下跌,中国房价在2014年开始显现拐点,以房养老模式即使由保监会推出,保险公司也未必愿意接这类活儿。除非将房价评估后打对折倒按揭,但老人们不愿意啊!所以这事情需要政府出更妥善的政策、金融企业和老人各方互动才行。

其四,反向抵押比卖房养老具有三大好处:1、既能拿钱又能住房;2、放心花钱不怕断供;3、房产若增值老人可拿更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万一遇到老人寿命特别长,而房价却又出现连续下跌的行情,房产倒按揭完了,老人还活着,那保险公司就有可能出现亏钱的情况。所以保险公司面对以房养老还会趋于谨慎态度。

这次保监会推出的以房养老相关指导意见,再联系之前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说的话:养老不能全靠政府,的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焦虑。民众怀疑中国主流的养老体系是否有违约的可能?从表面上看,以房养老是一种看上去很的创新之举,但人们担心其背后有没有未来养老得全靠自己的弦外之意?除了拼命延续民众退休年龄外,到自己退休之时,政府或管得很少,或啥都不管了,把养老责任全推给了家庭、个人。

笔者认为,以房养老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政府在养老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在西方国家以房养老也只是对基本养老一种补充,一种提升。所以政府在鼓励以房养老的同时,先要把基础养老搞搞好,打消大家的焦虑心情,这方面除了加大财政支出对养老保障的倾斜外,还要让国企、央企上缴红利,用于补充养老保险,最后让数千万公务员都参与到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上来,这样可以填补养老保险的漏洞,也彰显社会公平。

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医疗、教育、养老、住房这些领域是民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最基本的兜底很重要。在积极探索依靠市场化力量解决民众养老问题之时,还应强化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基本责任,建立公平的养老制度,建设完善的公益化养老设施,普及养老服务机构,唯有这样才可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强烈推荐】

   国内首家环保财经工作室(张平)

  【比银行收益高30倍】12%年收益 100%本息担保 5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