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嚴復》<代序言>:"苦难的历程"前传


 按:陈晟、姚林斌2000年参加嚴復电视剧本创作组,2005年为《嚴復》出版,代表创作集体,写了这一篇文论,作为代序言。文中首次提出剧本创作的“苦难的历程”。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严复》剧本创作中的学习与思考

    姚林斌     

 

严复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蒙思想家,是“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的爱国主义者。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百年史来看,“严复不愧是划时代的文化巨人”,严复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空前绝后”的人物,由于他的贡献,可称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文化巨匠。199854日,北大百年校庆晚会《光明行》上,北大人骄傲地称誉自己的首任校长:“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流逝的岁月,陶冶了一群不屈的中国人,他们是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鲁迅、毛泽东……无数闪亮的名字融进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镌刻在共和国高耸的丰碑上。”今天,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这样说:严复几道先生是我们闽人,是喝闽江水长大的闽江之子,是从马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伟人,是福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严复闪亮的名字将永远记在中华民族、故乡人民的心中。

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我们在福州、浦城等地搜集有关严复的历史素材时,却发现很多人对家乡这位先哲十分淡漠,年轻人更是茫然无知,即使是严姓族人;求助于历史学术界专家,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史实和互相矛盾的评价。眼见得充斥荧屏“戏说”历史的电视剧,思想起严复题阳歧尚书庙戏台联语“莫但看乌纱牙笏一代几完人”,我们不免为故乡的这位划时代文化巨人身后所遭冷遇和不公平评价叫屈,不免为绝好的“两史一情”教材缺失而遗憾;于是更决心要采用最容易传播普及的电视剧形式,创作一部播扬先哲一生爱国爱民思想功业的作品。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郑重会长信任、支持、勉励我们,起初剧本创作集体的热情是很高的。但是随着剧本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我们诚惶诚恐了:形象地表现“这一个”先哲,一个历史巨人,这个十分严肃、十分光荣却无限艰巨的工程,是我们的笔力所能支撑得起来的么?我们的历史学术能力和艺术功力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徘徊在历史学家与史剧作家头上的世纪幽灵,也徘徊到我们创作组的头上了……

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矛盾?几乎所有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都要面对“历史”和“艺术”两大神祗的拷问。“历史”要求事实的准确;“艺术”追求故事的生动。《严复》创作初衷是要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还严复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是为了让最广大的媒体受众正确了解严复,宏扬严复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与民主精神。因此剧本首先追求的是应当能作为“两史一情”辅助教材的历史真实。严复是近现代史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离开人世(至九十年代)还不到八十年,见过他的老人还有健在者,他的言行举止有案可稽,他的遗址足迹历历可循。任何一点“失真”的虚构,都逃不过“历史”严厉的眼光。所以在研究剧本大纲结构阶段,我们简直就是以循“史”前进,完全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类似于编年体史传和人物年谱的写法,来架构故事,安排情节。在“历史”严厉的监督之下,我们一边讨论剧本故事,一边重温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历史学习、文艺创作等有关论着,通读所有我们能够找到的严复作品、严复研究专着、有关学术论文,通读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有关历史资料,通读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杨度……)的主要资料、传记、小说,研读大量有关船政、海军史、造船工业、清朝兵制等资料……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用“世界大事”——“中国大事”——“严复行状”——“相关人物”相对照的格式,编写了自以为很实用的“严复年谱”,按“谱”就班,构思剧本。在此基础上,1998年夏天由陈端坤执笔写出了四十集剧本故事,同时提出以下几点的创作要求,以面对“历史”的拷问:

一、全剧展示严复的一生,从1854年严复出生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写到1921年严复逝世;

二、每一集都要穿插讲述历史故事的现代人物,或严复的子孙,或其子孙的亲友、学生,或研究严复的学者,由他们讲述耳闻目睹的先人故事,或经过考证的史实,“言之凿凿”,增强真实感,使受众对所述历史的翔实程度怀有信任感;在难以穿插“讲述”的地方,则穿插直接描写严复子孙本身或其他现代人物的故事,不强求与严复故事的对应关联,但都尽量按时间顺序,可以串联为独立线索,以扩大容量,企图借以表达郑老提出的旨意:“严复父子两代曲折的人生历程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其意义绝不仅止于严氏一门一姓;严氏一门的家传资料,可以说得上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三、以严复为核心,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出现的有关历史人物,全部用真名实姓,人物生平事迹、人物之间的关系不能虚构;

四、努力把握严复所处时代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必然走向,尽量充分、准确展现社会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把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大背景,把握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把握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历史氛围……要尽力通过人物事件的描写展现这一切。

五、注意把能体现地方历史特色的地理环境,地名,民俗,方言,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起来。福州口岸、阳歧乡村、台湾、天津、北京、伦敦、日本的背景特色,通过人物活动、民生民俗、地方风情的描写表现出来。

六、要不断吸收严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公正、正确、准确把握对主要人物的历史定位,把握人物典型性格形成发展的规律,突出“严复一生心系祖国命运”和“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主题。

七、历史总体框架必须按照历史事件的实际来架构,历史过程和时间顺序必须符合历史实际,不可错位,不可糅杂

但是我们毕竟是写剧本,要拿出平民化的、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要以艺术形象来反映历史真实,也就是要有“艺术性”“可看性”,才能实现最广泛的“播扬”。谁都知道戏剧要求有矛盾,有冲突,有情节,有典型人物。流行的俗话说是有“看点”,拿制片商的话说是有“卖点”。现在讲“市场运作”, 没有“卖点”谁肯投资?没有“卖点”谈何“普及”?“戏说”历史电视剧的热播,确也给我们的剧本创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说,严复是思想家,他的思想,那些政论文章,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著作,怎么变成人物的外部动作呀?怎么能虚构出故事来呀?再怎么“戏说”也弄不出“卖点”呀?不“戏说”能吸引眼球吗?史实与虚构“三七开”还是“七三开”还是“五五开”“二八开”?……“艺术”女神迷人的目光令人不能自已,“艺术虚构”一度走火入魔!诸如“三个女人”“跨国爱情”“美女间谍”“暗杀打斗”“生死逃亡”……讨巧的“虚构”情节时时“窜帮”!

但是不!写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谭嗣同、甚至杨度、严叔夏……可以戏说,写“先进的中国人”“启蒙思想家”严复决不能戏说!我们应当坚持还历史真实面貌、给严复正确准确历史定位的创作初衷,决不虚构历史,更不能戏说历史。但是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简单的照搬历史,或许有“思想性”却必定无“艺术性”;过度的虚构又难以得到“历史”的认可。我们必须找到“虚构”的“度”,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方法。从优秀的历史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矛盾不是不可统一的,二者之间也不是机械分切而后拼合的关系。好的西瓜是糖、水分和纤维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三七”“四六”瓜分之后的拼合。如李联明老师所说的,坚决屏弃“戏说”历史的路子,还有“文学——历史型”“历史——文学型”两条路子可走。在郑重老会长的家里,听到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长)对《严复》剧本要“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者统一”的要求,我们义无返顾了,只有再鼓起勇气,认准目标,一边学习、借鉴优秀历史题材作品的经验,一边继续按照我们自己认定的路子走下去,只是越发为难自己的能力了!

我们重新研读孔尚任《桃花扇》,郭沫若《屈原》《蔡文姬》,电影《林则徐》《甲午海战》等古今优秀历史题材剧作及有关创作方法的学术论文,企图藉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和笔力,以面对“艺术”对剧本的拷问。于是,在世纪之交的1999——2001年,《严复》剧本创作从铺排“历史真实”进入追求“艺术真实”的“苦难的历程”。

历史和历史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历史属于科学,历史剧属于艺术,这是不言而喻的。从“历史真实”角度要求,历史剧和历史科学是一样的,都应该反映历史的真实。但是它们反映的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艺术形象;后者是通过科学的抽象。因此,史学家不能要求历史剧每一个人物事件细节处处都有历史的根据,史剧家也不能以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为借口而完全不顾历史事实任意捏造。历史剧采用的是历史题材,必然要顾及历史的真实性,在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方面不能不受历史真实的约束;但是历史剧无论怎样忠实于历史,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史学论文。郭沫若在《历史·戏剧·现实》文中指出:“史学家发掘史的精神,史剧家发展历史的精神。”历史剧不仅仅把历史曾经的事实“挖掘”出来,更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历史科学的抽象转化“发展”成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没有艺术虚构就称不上是历史剧。也就是说,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必须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必须以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性格来“发展历史的精神”,达到“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本质的真实。”——我们且以此响应徘徊在历史学家与史剧作家头上的世纪幽灵吧?

我们各自边学习,边思考,又凑在一起交流、讨论,再由剧本统筹边写边改,又走过三年“苦难的历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完整读了蔡敦祺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之后,我们看到了历史文艺创作的最新模板,得到最实在的创作启示;李联明老师《融信史于美文之中——论蔡敦祺着〈林则徐〉的创作风格》为我们指出“历史文学”作品的规律。历经“苦难”,看到了希望。我们稍稍壮起胆子面对“历史”和“艺术”的双重拷问,坚定对艺术真实追求的理解,坚持自己对“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统一的创作实践,放开手脚,在历史真实的大地上纵情奔跑。这时只恨我们的艺术形象创造能力不足,虚构想象的翅膀无力!

                                                                                                                       (2005.2.于福州—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