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区域经济要走生态发展之路


  区域经济要走生态发展之路
文/袁成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地域环境差异较大的国家之一。在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怎样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及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必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自然生态就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袭和破坏。人类为了生存而生产,为了利益而战争,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循环系统,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而人类的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严重。人类的工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长足进步发展的同时,又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使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实际上主要是以化石燃料产业及相关产业掠夺性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的元素平衡。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标志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呈加速态势的科技进步虽对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是,过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气圈和水圈质量恶化的生态问题却更加突出。全球生态系统建立新平衡的生存需求已非常严峻非常迫切。这就是既存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三大系统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环境。
在我国,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话题,这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然而,现实的生态环境却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下,继续恶化,得不到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据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重化工的严重污染,在我国的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有害化学物质,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在全国已经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毒土地”、“毒井水”、“癌症村”等影响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同时,重化工的污染、渗漏引发的地下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污染面积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短视发展,连自身的生存环境都不管不顾了,还谈什么发展?
解铃还需系铃人。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制约于人。人类用工业生产的发展突破了“生态阈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反过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带来的各种天灾也同样威胁到人的生存。只有敬畏和善待身边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用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来协助大自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人类才能获得更适宜的生存权。
要学会遵从“道法自然”的规律法则。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化,最后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状态。人类应从自然界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受到启示,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科技的作用,致力于维护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致力于维护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主动建立新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草、沙漠治理成绿洲、遏制大气污染、消除海洋污染等),促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化,功能完善化。而在这个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生产活动、强化生态效益,显得极为严重和迫切。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将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高度。人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具有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中华文明发韧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人之成为人之后和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有无、阴阳之道,用天象、地象、人象构成世界区划万物等,都是当时的先哲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思考宇宙、世界使然。即便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亦只有充分地、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把这一理念自觉地、持之以衡地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现与自然协调发展。
只有当人类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按照自然规律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兼收维护生态平衡之效。
生态环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产力。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发展的巨大财富。因此,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均能长期保持正值的发展。生态环境长期呈负值,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不仅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难得到保障,而且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经济发展长期呈负值,不仅会造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和转变的思维方式就是要用好生态理念。首先要明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最能带动当地产业协调发展的资源要素是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主体要素。由主体要素决定的产业是区域龙头产业;由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是最优产业结构。其次要明确,区域龙头产业通常由生态工业担纲,但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农、林、草是基础资源要素,决定农(林)业是基础产业,农(林)业成为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主体要素也就是区域龙头产业。其三要明确,切实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在质量和效益的支撑下增长,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长,是能够保证就业和提高收入的增长,是能源资源环境可以匹配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一旦达成最优产业结构,并转变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区域经济的生态系统就形成了。
浙江省遂昌县依靠内源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性利用生态环境和资源,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实现了后发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跨越,创新了生态致富之路。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社会,美丽中国”的美丽愿景,这与习总书记指出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但愿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但愿我们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