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讨论中,我更倾向于认为,褚橙模式难以复制,正如褚橙的广告词,“人生总有起伏,愿精神可传橙”,更像是励志橙,基本上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即怎样在人生的起伏中不断实现自我,而其商业路径一般人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其基本上是唯一的。用流行的话说,吃褚橙不是吃橙子,吃的是精神。更重要的是褚橙背后的一些特殊综合因素:一是褚时健的“人气”,且不论褚橙的品质,只要有褚时健这个名头,便是一种市场号召力;二是褚时健的“人脉”,在自有资金只有120万的情况下能很快凑1000万来收购一个农场且十年内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而且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做,这样的事哪个资本敢给融资?但褚时健可以;褚橙最初的销售也基本上是被云南几大烟草公司包销,主要作为员工福利;三是褚时健的“人治”,姜还是老的辣,能把一个小烟厂带成亚洲最大的烟厂,也能把一个小小的农场做成极品,其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独到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最大的底气。
但后来我也在不断思索,如果仅仅把褚橙作为一个神话一样的个案,作为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也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褚橙所开创的农业品牌之路带来了诸多的现实启示,也有着可以借鉴的实践路径。
启示之一,好的产品永远是根本,生产最核心。十年磨一剑,用这样的词形容褚橙似不为过。水果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卖那一口水。民间讲,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东西说得再好,放嘴里一尝,什么广告词也不顶用。褚橙能通过坚持不懈地土壤有机培肥,最终让生产出的果实甜酸比达到18:1,这是别的橙子很难达到的口感标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褚橙如日中天之际,褚时健谈到果园发展的隐患时却说:“我84岁了,管不了几年了,以后只有交给我外孙女小两口打理。说实话,现在他们管管销售还行,但还没真正掌握种植技术。” 是的,好味道来自于好技术,光果园培肥就是一门大学问,褚时健有独特配方。就是从当地的气候和土质出发,大量向土壤施入鸡粪、烟沫,还有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等,不仅成本低,而且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再回过头来看现实的情景,多少人做农产品陷入了概念炒作的误区,走着过度营销的路子,能长久么?
启示之二:不要与农民争利,赢利要靠有外向拓展力。做农业最大的无奈恐怕在于市场卖不上价,而成本却不断攀升,于是在外部赢利水平无法提升的情况下,只能在产业链内部“巧妙”切蛋糕——无非是让农民挣得少一些,企业多得一些,或者少赔一点。农民也不傻,于是用脚投票,要么不好好干,产品质量下降,走向恶性循环;要么干脆不玩了,毁约收回土地,于是演化成社会事件。有着烟厂时与烟农打交道的经历,褚时健最懂得好的烟叶是农民种出来的,好的橙子也是农民种出来的。所以,在褚橙农场,一个果农只要承担的任务完成,就能领到4000元工资;质量达标,再领4000元;年终奖金2000多元,一个农民一年能领到一万多元,比到外面打工挣钱还多。110多户种植农户中,第一等级的农户最高年收入已经达到6万元,而技术员的年薪足以达到10多万元,不低于一个大城市的白领收入。农民满意了,橙子的质量也就有保障了。但能给农民这么多,则企业必须在市场上挣得更多,褚橙是靠市场的高价位来赢利的,比一般的橙子确实贵多了,显示了其市场营销的硬功底。
启示之三,品牌营销,农业必须恶补的必修课。有了好品质,关键看能不能卖上好价钱,而且卖得顺当。对于农产品而言,只有真正介入,才知道销售是如何重要。如今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搞农业的大佬也多了去,为何褚橙能掀起一场营销风暴,迅速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与本来生活网的合作,走电商的路径,优选经销商,是褚橙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好的故事聚人气,把褚橙定位为励志橙绝对是褚橙营销的致胜法宝,一个关于人生起伏的好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赵蕊蕊、蒋方舟等80后励志人物的“80后致敬80后(86岁的褚时健老人)”系列视频进一步让“褚橙”迅速传播。好的渠道有神气,褚橙产量只有不到一万吨,走传统的批发零售,不仅环节多,利润低,而且终端不好控制;通过本来生活网上销售,聚划算团购,加上对传统渠道的代理权收回,直接对经销商进行管理,整个销售的主动权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二○一四年三月九日)
再说褚橙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