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托30亿矿产信托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投资者拿回了全部本金及大部分利息。虽然还差7.2%的一年期利息,也不知是何方神圣接了盘,总之,刚性兑付的神话不算被打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期,又有投资者就吉林信托联盛集团10亿项目向媒体爆料,该产品第四期也逾期兑付。
其实,去年年底,吉林信托就曾发布公告显示,其所管理的“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且实际上,该产品的前四期产品均逾期兑付,而剩下的两期也即将到期,可见事态的严重。
受煤炭价格下跌、企业大规模技改扩建等多种因素影响,吉信问题项目的主体联盛集团财务状况不佳。 为了维持公司的经营发展,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联盛集团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 2013年11月29日,山西省柳林县人民法院宣布受理山西最大的民营煤炭企业-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及其下辖公司等12家企业的重整申请。根据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联盛能源金融负债近300亿元,与联盛集团有担保关系的民营企业有10多家,涉及信贷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吉信联盛集团和中诚30亿的问题项目均是矿产信托,但这并不是无独有偶,而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2002-2011)已经过去。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钢铁、水泥、玻璃等地产相关行业不景气,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新兴能源(核电、太阳能、页岩气等)替代,以及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企业因此形势严峻,经营状况也备受考验。
而矿产信托爆发的元年,恰恰就是煤炭行业开始失落的那一年。据统计,2011年,矿产类信托发行规模达480多亿元,2010年仅为135.99亿元,同比增长253%。那一年,矿产信托以高收益力压其他类信托产品,而信托公司在地产、银信、政信等业务受限的情况下也迷失了自我,在没有足够了解煤炭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开始风风火火的发了产品。矿产类信托的风头一时甚至盖过地产类信托。
因此,中诚30亿的项目和吉信联盛集团的项目都不仅仅是单个矿产类信托产品的问题了。当整个煤炭行业都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与其相关的一切都可能形成一场系统性风险。
现在,当时被高收益蒙住了眼的投资者急了,被利益驱使的信托公司急了,后知后觉的监管层也急了。出于对煤炭行业潜在违约的担忧,监管层已发出行业预警,要求各地银监局加强对煤炭行业信用风险的检查。但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控信托产品的风险,不应是在出现问题时才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才是所有行业长久发展的必需。
格上理财早在2012年,就已经不建议客户选择矿产类的信托产品。一些信托公司也逐步收缩矿产类业务,甚至有严格的信托公司把矿产类业务列入黑名单。而有些后知后觉的信托公司和唯利是图的销售机构则依然热衷于高费用、高收益、高返费的矿产类信托。
当然,不是说行业下行,所有的煤炭企业就应该被一竿子打死。煤炭作为我国当前主要的需求能源,虽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需要一个去糟取精,产业升级的过程。而矿产信托回报丰厚,也并不是没有投资的价值。但相比于其他类信托,矿产信托对信托公司和投资者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
煤矿资源都在地下,勘探、开采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且煤炭企业多发于民间,很多规模以上的企业都经过了多次并购重组,这期间矿权及相关手续可能存在不明晰的情况,也可能参与巨量的民间借贷。而整个煤炭行业又与政策、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牵一发动全身。对煤炭行业没有深入研究和缺乏专业知识的人,不论是项目经理,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