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达教授: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文/袁成达
  农村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国家战略工程,如果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那就是无本之木;如果没有村社治理,那就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公共服务,那就是空喊口号;如果没有生态治理,那就是重复污染。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10月,中央就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有些地方借助新农村建设在大搞地产城镇化,形成诸如圈地运动、空心村、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因此,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事关“三农”中国的梦想能不能实现。
  农业不需要加强吗?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目前农产品的供求总体偏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不强,农业要素加速外流,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仍然落后,一些重要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12年我国粮食年度自给率降到88.4%,大豆自给率只有18.1%,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突出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牢牢抓好“三农”工作仍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中之重。
  农民这个职业能消失吗?2012年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0.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也持续下降,从1978年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0.5%下降到2012年的33.6%。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赖于农业,转向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中国农村面临着谁来种地,谁来建设的严峻问题,对粮食安全带来的隐患,令人担忧。有专家荒谬的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减少农民,就是要发展城市,农民这个职业或将消失。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不能够只算经济账,人类离开了农业生产,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事实证明,农民这个职业非但不能消失,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的质量,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新农村怎么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围绕新理念,做好新文章,壮大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建立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尚。
  树立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理念。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动力。
  科学规划、理性建设。以中心村社、社会环境建设为重点,严格按规划搞建设,把农村人口引向中心村镇,逐步向“农村社区化”过渡,使杂乱无章成为井然有序,道路四通八达,居住环境绿化、美化。
  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机制。切实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设,加大对协会的引导、完善、规范、投入,充分发挥协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销售农副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
  塑造新风尚,推进乡村和谐稳定。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彻底改变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物质文化丰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风尚。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围绕着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的战略路径。要同步推进,要做到产业发展、乡村和谐、公共服务提供和生态治理相统一,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要做到城乡一体,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