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依托打车软件请国人坐出租车的价格战升级,由马云旗下支付宝支撑的“快的”宣布每单补贴涨至13元,由马化腾旗下微信支持的“嘀嘀”则启用每单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随机补贴。血拼至今,双方宣称投入的补贴已达19亿。这种赔钱赚吆喝的壮举,背后到底出于怎样的商业考量,又有哪些风险?
且让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二马”这对冤家在互联网商业兴奋点上竞争的脉络。腾讯与阿里原本是业务上的合作伙伴,当初,微信、淘宝的账号可相互支持,可当微信在淘宝地盘上开始吆喝起自家生意时,去年7月底阿里决然暂停“与微信有关的应用在淘宝服务市场的订购”,接着,淘宝又开始清理含有外链微信二维码的图片。而腾讯也不甘示弱,同样也大张旗鼓地“纯洁队伍”,清理营销类账号,其中多是链接淘宝广告的公共账号。
就此,结下了“梁子”的腾讯和阿里,竞争一波接一波。
在移动社交领域,阿里以来往对抗微信,并投资新浪微博,取消分享微信的按钮,添加分享来往的按钮,同时收购虾米音乐,试图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微信则封杀来往链接。在移动电商领域,阿里开发的支付宝钱包独立品牌,对外免费开放账号对抗腾讯支付。而腾讯的微信支付用户已突破2000万,且以每天20万速度增长。在金融领域,阿里小微金融风生水起,支付宝、余额宝、淘宝保险、阿里小贷有声有色。而腾讯QQ以财富通、现金宝、财富通小贷与之对垒。在传统电商领域,阿里凭借淘宝、天猫、聚划算捷足先登。腾讯则以易迅网、QQ商城与其争夺客户。在地图领域,阿里以2.94亿美元购买高德地图2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腾讯入股搜狗后,SOSO地图更名为腾讯地图。在云服务方面,两家分别有阿里云和腾讯云,各抱地势。而在打车领域,已有了三轮价格火并,鹿死谁手?尚未见分晓。
仔细辨识一下,阿里和腾讯的互掐,都集中在移动应用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应用平台当之无愧成为商业宠儿。上周四,全球网络社交平台巨头Facebook出价190亿美元收购跨平台移动通讯应用WhatsApp,便是个活生生的事例。
而阿里和腾讯,一个电子商务的巨头,一个网络社交大佬,本来在市场上并无交集,各做各的生意。然而,当“什么都做”的马化腾调整公司业务战略,与“不甘寂寞”的马云相向而行时,两匹倔强的野马迎面疾驰而来,厮杀已不可避免。很显然,双方依托打车软件拼抢出租车客源,目的都想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将另一方逼出市场。
诚然,互联网企业不是公益组织,在互联互生的时代,没人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张机会。一个自由竞争的互联网市场,企业将自然随着价值链而迁徙,寻找一块又一块能产生商业机会的价值洼地。不断追求价值提升是互联网企业天然的属性。所有的开放和平台化,都是为了获得商业利润,或保护各自的“垄断”地位。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曾有哪家互联网公司真正形成过绝对的垄断。竞争的结果是持续创新和变革,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动辄靠关闭通道这样的低级手段来反制竞争对手。
互联网巨头若是心胸狭窄,切断了互联网的“互通性”,企图霸占用户所有的信息和数据,则他们在一边贪婪地打造着属于他们的平台时,一边也在动摇互联网大厦的基石。从长期看来,这是对互联网行业发展设置屏障,将自由畅通的互联网弄得支离破碎。这势必也会让寡头公司陷入自我封闭的局面,而画地为牢,终难成大器。一旦出现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竞争对手,“一剑封喉”,就可能急速衰败。
10多年前,微软在美国也同样上演过利用市场垄断地位采取软件捆绑方式扼杀浏览器巨头网景的生死决战。可到了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年的IT巨无霸微软已渐渐失去英雄气概,变得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倒是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这些后来者在叱咤风云。
穿越时空界限的互联网企业更应具有宽阔的胸怀。竞合才是互联网企业的根本之策。所有的开放合作都是基于商业利益而非道德体系所建立的契约,务实而客观地看清这一点,对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条都有裨益。
就阿里和腾讯掌控的打车软件而言,其优势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将城市有限的出租车运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但不该将其变为抢夺移动支付用户的烧钱大战。恶战的结果,无论一家独大,抑或两败俱伤,打车软件的优惠恐怕都难以为继,最终还是要失去客户。
假如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站在自身发展角度来选择策略,不再把自己当成开放网络的一部分,不愿为整个行业营造开放竞争的环境,而把自己当成一个笼子,总希望把用户时刻“锁”在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的笼子中,那只能表明我国互联网生态还远未成熟,还带着传统商业竞争的诸多毛病,甚至有强买强卖、封锁对方的“流氓”习性。
但愿“二马”能奔腾争天下,以竞合争取双赢,而千万别误入自毁长城的歧途。
“二马”之争别误入歧途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