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居扮靓“美丽家园”


  青砖灰瓦的建筑矗立两旁,中间是青石板路面,徜徉于这样明清风格的街道上,别有一番韵味。这就是蒙自市新安所镇竭力打造的古镇风貌,青砖灰瓦的明清风格也是我州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
  我州“美丽家园”建设致力于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口、产业和公共资源三聚集,并进一步加快红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其中,“做特民居”无疑是“做美村庄”和“做优集镇”的重要条件,也是扮靓我州“美丽家园”的重要支撑。自从全州“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我州各地全力打造独具红河特色的各式民居,有类似新安所的仿古式传统建筑,也有蕴含民族特色的各类村寨。随着这些民居的不断建设和修复,其魅力逐步显现出来,并有助于进一步扮靓全州“美丽家园”。
   
    保护传统风貌
  走进新安所镇,穿过热闹的街市,眼前突然呈现一番别样风景——土木结构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镇上。建筑风格各异,大门进去有各道小门,呈“一条枪”式布局,不少建筑已有百余的历史。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新安所镇于2010年获得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即其古民居。
    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该镇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蒙自市新安所(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着力打造明清风格建筑,按照南屯、五一、扎下、城内、新街“五街一体”整体打造,以青砖、灰碗、防腐脱水材等建筑材料为主,打造明清风格建筑,修复仿古民居。目前,该镇已建成永安街1栋现代建筑改明清风格仿古建筑的示范楼,实现“以户带街、以街带镇”的建设目标,其余街道正大规模提升改造中。不久后,新安所镇永安街将以崭新的明清风格古街道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同样,建水县西庄镇的团山村也是明清风格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是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景点之一。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有15处,古建筑7处,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团山民居建筑群形式多样,布局灵活,民居设计精巧,各式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遍布于房屋的梁檩枋拱、门窗隔板、槛墙花砖等构件上,雕刻精细,各具特色,民居整体呈现出的外雅内秀的风格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精湛的木雕工艺和民间装饰艺术见证了滇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建水县把团山作为一个典型进行重点打造,其最具代表性的也是风格独特的传统古民居。
     毗邻建水的石屏县民居文化也毫不逊色,其中,该县的郑营村就是代表。据了解,郑营村在明洪武年间原名普胜村,后来改的村名,村子分上下两半,村内有三街九巷,三街为南向后街(土道)、北向前街(土道)、中间正街(石道);九巷为东陈家巷、西陈家巷、马家巷、深巷、余家巷、张家巷、李家巷、里沟上巷、马沟上巷,村里民居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房屋建筑很有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武氏宗祠、陈氏民居、郑氏民居、武氏民居、司马第、郑营小学等。目前,石屏县探索“七模式”实施“做特民居”工程,通过集镇风貌改造、规划建设新村、原址疏密扩建、危房拆除重建、旧房改造提升、民居修缮保护、开心村整治等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民居、特色村寨和特色集镇建筑群落。具有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等古建筑群的郑营村自然成为该县的一个重点村庄,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打造后的郑营村将会更漂亮,其特色民居也会逐步修复提升,将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融入民族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往往蕴含在其传统建筑风格中,从生活习惯到劳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能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其深意。我州有11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我州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建设各具风格的特色民居。
  元阳县箐口民俗村已成为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随着哈尼梯田的成功申遗,元阳的旅游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而具有哈尼族文化特征的民居则是其传播文化的一道窗口,也是打造该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为建设“美丽家园”,打造秀美村庄,该县把梯田核心区的旅游沿线村庄列为重点打造村子,通过建设独具哈尼特色的民居建筑,改善哈尼群众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是我州彝族阿细跳月支系的代表,其民居风格明显反映出其民族文化特征。多年的精心打造,可邑已成为我州一个重要的体验彝族文化的重要村寨,为推介我州彝族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一进村口,设计新颖的寨门即是带有彝族文化的明显特征,成为区别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村民的民居建筑群也是如此,墙壁上壁画展示着该民族的耕种文化和民族图腾,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该村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在做特民居上充分把代表民族文化的元素纳入设计中,通过拆除重建和提升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特色鲜明的彝族村寨。
    蒙自市老寨苗族乡老寨村委会白马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苗族文化的典型的山区苗族村寨。苗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该乡按照“做特色乡、做美丽村庄”的要求,围绕“宜居乡村”“民族特色乡”建设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集康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古乡”,并通过民族示范村的建设,重点突出民族文化内涵。
   
     扮靓“美丽家园”
    “做特民居”是全州“美丽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我州充分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结合各村自然条件、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村庄规划和民居户型设计,通过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建筑外观、统一建筑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的方式推进全州民居建设。我州提出,“做特民居”不仅要做到规划美、设计美、建筑美,还要求功能美,在充分尊重本地民情、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民族风貌等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突出特色”的设计理念,围绕“六改”(改房、改庭院、改水、改厕、改厨、改能)和“三新六有”(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材料、外观呈现新面貌和有安全卫生的饮水、有卫生型厕所、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沼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有太阳能或其他沐浴设施)等基本内容开展,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并通过民居设计逐步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目前,我州按照“由近及远、由坝及山、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采取“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分步推进”的工作方式,结合村庄布局规划,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民族风情等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民族风格、不同户型、不同层次的做特民居规划图、户型图及说明书,做到山、水、田、林、路、电、村协调和谐,着力建设一批以特色民居为主的民族村、风情村、文化村、产业村。
    目前,全州各地的村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各色民居的建设完善,将有助于进一步扮靓全州“美丽家园”。